套號保健品是指未獲得生產批號采取多種形式盜用或冒用批號的保健品。在保健品市場非法“套號”現象較為猖獗,應加強相關立法,嚴懲“套號”等違法違規行為。
套號保健品
說起汽車“套牌”,不少人都知道??赡懔私獗=∑芬?ldquo;套牌”嗎?家住虹口區的張小姐最近網購了一種廠名、廠址、批號齊全的“纖體梅”,但吃了卻胸悶氣短睡不著。經查,這款“纖體梅”套用了別的正規廠家的合法保健食品批號。
“纖體梅”公然“套號”
記者調查發現,今年以來,被上海市食藥監部門“通緝”、查獲的非法添加保健 投訴人張小姐告訴記者,這款“纖體梅”至今還在網上熱賣。記者打開張小姐所訴的“美樂佳瘦身堂”網店,“纖體梅”產品全稱叫“美國清脂西梅第3代升級版”,廠名叫盛達企業(中國)有限公司,廠址為香港一個地址。記者發現,這款“纖體梅”產品居然為散裝貨,賣家還稱“購買100粒包郵”。
記者同時注意到,這家網店赫然印著衛生許可證:衛食健字(2001)第0028號。記者隨即到國家食藥監管局官網一查,發現該批號所屬的真正產品為“金領牌金領減肥沖劑”,申請人系“陜西咸陽歐美亞減肥制品廠”。
網上“批號”叫賣猖獗
翻看這幾年各地食藥監部門的查處信息,“套號”時常出現。比如,今年國家食藥監管局曝光,保健食品“雪域唐清”所使用的保健食品批準文號“國食健字G20040726”系盜用“陜科牌康樂益膠囊”的批準文號;安徽食藥監部門發現,標示“天綠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樂力鈣”和“鈣爾奇D”,其使用的批號“國食健字G20070361”,實際上所對應的產品名為“寶健牌迪鈣片”。
違法保健品“套號”現象層出不窮,是因為“套”個批號輕而易舉。記者發現,網上售賣、轉讓偽造批號現象相當猖獗。記者在搜索引擎里敲入“保健食品、轉讓、批文”等關鍵詞,頓時涌出一大堆網站。“衛食監字批號低價轉讓”、“一個月搞定批文難題”等網頁琳瑯滿目,轉讓批號的、提供轉讓中介服務的,應有盡有。
“套號”手法五花八門
保健品“套號”也有多種形式。業內人士稱,在保健品黑市市場,許多所謂的“保健食品”在外包裝上模仿真正的保健品,但其批準文號卻是“食字號”,普通消費者根本不懂。
除了遭到“食字號”仿冒外,“一號多用”情況也非常嚴重。“有的企業申請了五六十個保健食品批準文號,但他們自己并不生產,而是將這些批號租賃給多家山寨廠使用,每年收取轉讓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保健品業內人士如是稱。
“老瓶裝新酒”是一些不法廠商慣用的“套號”手法。一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他們物色一個和自家新配方產品功能差不多的‘老’批號,做個技術轉讓的變更申請,原有的功能、配方、工藝都不變,原封不動地印在新產品的包裝盒上,但至于在生產時實際用什么原料,采用什么工藝,那就說不準了。等到了市場上,只要保健品沒毒,短時間內吃不壞人,很難被人發現偷梁換柱。”
監管法規尚待完善
我國現行法規規定,一個批號只能對應一種保健食品。因此批準文號,好比是保健食品的“身份證號”。保健品“套號”的后果是,未經過批準檢驗合格的產品流入市場,直接危害百姓健康。“假冒批號的同時經常伴隨著非法添加。”上海市食藥監管局稽查處處長王有志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很多假冒批號的違法保健品被檢出含有西布曲明、酚酞等違禁成分。
業內人士稱,目前《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尚未正式出臺,其余法律法規對于保健品“套號”未有明晰的相關法規和執法依據。此外,“衛食健字”和“國食健字”本應被統一規范成“國食健字”,但由于各地情況不一,清理換證沒能全面啟動,目前市場上兩種批號都在流通,比較混亂。
套號保健品 - 成因分析
免于檢測
每一種產品在申請生產批號的過程中,都需要經過大量的產品試驗,而直接套號則免了一切,這些沒有經過任何試驗和檢測的藥品,必然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
利益驅使
申請保健食品專用標志需要一定的周期,常常一年以上;其申請成本也高達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套號”自然成為了不法廠家變相追求低成本和高利潤的方法,有些商家違法偷用其他廠家的產品批號;而有些則直接與廠商達成協議,租用其生產批號。
懲罰不力
即使某廠商因“套號”而被監管部門發現,等待它的也不過是數額不算高的罰款,只要及時交上罰款,便再無任何后續影響。
套號保健品 - 現象解讀
保健品市場實行的是“誰發證誰監管”,質量問題向衛生部門投訴,冒用批準文號問題則由食品藥品監管部門查處。“馬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執法模式造成了看似有多個部門監管、實則覆蓋不全留有監管空白的局面,有時甚至成為部門間互相推諉的理由,這給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機。
從保健品立法層面來看,中國的《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尚未出臺,整個行業缺乏明確的行業標準和行業規范。
而由于缺乏國家相關法規政策的支持,有關部門對保健品違規的處罰往往無法可依,只能根據具體案例按照相類似法規對其進行象征性處罰,根本不能對利潤巨大的保健品商家產生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