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果凍了,舔下皮鞋,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感冒要吃藥了,還是舔下皮鞋
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壓得成膠囊,2012,皮鞋很忙
想吃果凍了,舔下皮鞋,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感冒要吃藥了,還是舔下皮鞋
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爬得了高山,涉得了水塘,制得成酸奶,壓得成膠囊,2012,皮鞋很忙
以前總是覺得我們中國人創新能力不夠,因為我們平時用的東西除了筷子之外都不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發明的。但我一直覺得我們中國人頭腦并不笨,只是長期以來被政治和思想環境僵化住了。現在要比過去寬松得多,人們的頭腦思維也格外活躍。前些日子網絡中出現的“杜甫很忙”以及剛剛被披露的“皮鞋很忙”事件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我們還是有創新思維的。可惜的是創新沒有用到正地方,外國人搞創新是為了造福人類,而我們的創新則是禍害人類。從“杜甫很忙”,到“皮鞋很忙”,我們走過的是一條讓人心酸與無奈的創新之路。
當“杜甫很忙”成為網絡熱點的時候,很多人都對這種惡搞古代先賢的做法表示憤慨。我當時倒覺得沒這么嚴重。這樣的做法自然是對我們的傳統文化喪失敬畏感的結果,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惡搞的人出發點也并非對杜甫本人有什么不敬,僅僅是出于一種戲謔與好奇的心理。我們小的時候也愛往圖畫中的人物臉上畫個小胡子什么的。而現在的孩子能給杜甫配上AK47的步槍,說明他們比我們那個時代的孩子在思維方面要發散得多。所以我一直覺得在創新這方面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對人們思維方面的禁錮也會越來越松,因此長江后浪催前浪,越是后來者,就越有創新的精神。
然而如今的“皮鞋很忙”事件卻給我這種樂觀的頭腦澆上了一瓢冷水。使我覺得如果創新不加以引導,后果著實可拍得很。對于皮鞋的用途,大家都知道只是用來穿在腳上方便走路的。如果不是有這么多的事件被曝光,誰也不會把皮鞋這兩個字同食品和藥品聯系在一起。以前聽過一則笑話,說如果你腹中饑餓,又是個窮鬼,那么你可以把一個饅頭變成花樣來吃:想吃油條就把它搓成條;想吃餅就把它壓成片;想吃花卷就把它卷成卷;想吃漢堡包就把它切成兩塊。現在我們也可以這樣形容皮鞋的妙用:如果你想喝牛奶就把皮鞋剁碎了熬湯;如果你想吃果凍,你就可以把皮鞋熬湯后剩的渣滓凍起來;如果你吃這些東西吃壞了想吃藥,就把皮鞋的皮革做成膠囊狀吞下去就歐了。在這些事件被曝光之前,誰又能想到一只普通的皮鞋會有這么多的妙用呢?你能說我們中國人沒有創新思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