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青島為打造“國家森林城市”而“毀草種樹”的消息將該市推向風口浪尖,隨即,這一指責升級為市民對一年投資40億元財政啟動“植樹增綠”工程的深層次質疑。
青島40億種樹
今年3月1日,青島政府啟動了耗資40億元的“增綠行動”,要將這海濱城市打造成森林城市,第一個月便種下了180萬棵樹。很多百姓抱怨這面子工程勞民傷財,有的在網上稱新任市長是“種樹狂人”。 80后女孩潘琦調查青島植樹成本,溫和質疑政府決策。成了當地的小名人。(4月18日《中國青年報》)
網友質疑
網友質疑青島40億種樹計劃,引來了廣大網友的關注。畢竟,40億不是小數目,更何況,此事與每個青島市民息息相關,引來質疑在所難免。
植樹造林,這本是好事,但青島40億種樹計劃卻引來了市民的不理解!為何?原因恐怕還在于市民的不知情!
第一財經日報《從“首長拍腦袋”到民主決策》文章稱,就拿青島種樹一事來說,種樹本身當然不是什么壞事,那為什么會激起民眾那么大的反應呢?原因在于,花費巨資退坪種樹值不值得,政府沒給民眾一個交代;樹種在哪些城區,沒有跟社會溝通——是在綠化本身就不錯的城區“錦上添花”,還是給較落后甚至“臟、亂、差”的城區“雪中送炭”?當地政府缺少一個說法;另外,這么大一個跟當地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決策,如果提前開一個公眾聽證會,更多征求社會意見,是不是顯得更好呢?
齊魯晚報評論員婁士強文章也稱,事實證明,在參與熱情高漲的今天,城市建設給政府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過去那種單向化的管理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新的背景。市民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日益提高,參與的意愿也在不斷增強,他們是有能力為政府分憂的。在城市建設中,政府的目標與市民的訴求是一致的,真正欠缺的是一種政府與市民良性互動機制。
網友吐槽
黑子:這些年網上可以罵街,可以吐槽的地方太多了,我們也習慣了多用嘴皮子。但務實和行動的精神卻越來越弱了。
大方方:種樹本來是好事,但一下砸進去這么多錢就怪了,再說了,人常說十年樹木,也不急這一會吧?
雙魚走走瞧瞧:突然覺得,與其在微博上打醬油,不如去做點什么,不偏激、不無理,走溫和理性的實踐路線。
阿波羅:自古以來種樹都從種子開始,很多年后才會有像樣的樹長成。而現在的領導們、富人們,都能夠做到今天種樹,明天乘涼。其實就是挖別家的樹來裝在自己的地里。這種違反自然規律和天理的行為,無異于殺雞取卵!
kjhu:我是一個在青島居住的外地人,這些年跑了很多地方,青島是我最喜歡的城市。但是最近變了,一切都變了!搞綠化可以,但凡事必先有個度,必須尊重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