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蘇丹共和國簡稱南蘇丹,是非洲一個內陸國家。主要民族有丁卡族與努爾族等,(2008年)人口數量約為826萬,國土面積有619745平方公里。南蘇丹是從蘇丹獨立而來,在長達50年的內戰中, 200萬人在南北沖突中喪命。2011年南蘇丹獨立公投通過,于2011年7月9日宣告獨立,首都定在朱巴。雖然,蘇丹是最早承認南蘇丹的國家,但從成立之初,人們就在擔心,兩國會重新開戰。南蘇丹獨立后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南蘇丹共和國
南蘇丹共和國 - 基本信息
南蘇丹共和國
簡稱:南蘇丹
所屬洲:非洲
貨幣: 蘇丹鎊(SDG)
時區: UTC+3
政治體制: 共和制
人口密度: 14人/平方公里
主要民族: 南蘇丹人
國土面積: 619,745平方公里
國際電話區號: +249
國際域名縮寫:.sd 貨幣:蘇丹鎊(1蘇丹鎊折合0.38美元)
政府財政支出:36.063億蘇丹鎊(2009年)
礦產資源:石油、鐵、金、石灰石、木材
土地資源:可耕地約2500萬公頃
畜牧資源:大型牲畜1500萬頭、羊2000萬頭
森林資源:121 處,總面積 120. 5 萬公頃
野生動物保護區: 7個,總面積175萬公頃
內河通航里程:白尼羅河喀土穆至朱巴蘇丹南方境內部分1000公里
供電設施:無國家或區域電網,只有零星城鎮局部供電,以柴油機組發電。
供排水設施:尚無統一的城鎮供排水系統。飲用水取自河流、湖泊或水井。
機場:一個國際機場,在朱巴,可以起降200座以下的飛機。分散在各州重要城市的小型機場12個。
南蘇丹共和國 - 地理
位置
南蘇丹位于東非腹地,南蘇丹東接埃塞俄比亞,南接肯尼亞、烏干達、剛果民主共和國(金),西接中非共和國。與蘇丹分離后,新獨立的南蘇丹將與蘇丹擁有長達2000公里的邊界線。從西往東,蘇丹南方與北方的南達爾富爾州(Southern Darfur)、阿布耶伊特別行政區(Abeyi)、南科爾多凡州(Southern Kordofan)、白尼羅河州(White Nile)、森納爾州(Sennar)和青尼羅河州(Blue Nile)接壤。按順時針方向,分別與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烏干達、剛果(金)、中非和乍得接壤。
氣候
南蘇丹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雨季(5月-10月)和旱季(11月-4月),雨季高溫多雨,干季炎熱干燥。雨季氣溫在20-40度之間,干季氣溫在30-50度之間。
南蘇丹共和國 - 獨立歷史
1955年,蘇丹獨立前夕,因反對與蘇丹北方組成獨立國家,南方發動第一次內戰,直到1972年結束。
1983年,因對尼邁里政府在全國推行伊斯蘭法不滿,南方黑人軍官約翰·加朗成立蘇丹人民解放運動/軍(SPLM/A),對抗中央政府,第二次內戰爆發。
1994年,在東非政府間發展組織的倡導下,蘇丹政府同蘇人解展開政治談判,并在美國直接介入下取得突破。
2005年1月,蘇丹政府同蘇人解簽署《全面和平協議》(CPA),結束了長達22年的內戰。根據協議,蘇丹南方于2011年1月9日至15日就北南統一問題進行全民公決。公投結果顯示98.83%的選民選擇與北方分離,公投結果已為北方政府和國際社會所接受和承認。
2011年7月9日,南部蘇丹于正式從蘇丹分離,并于同日正式成立南蘇丹共和國,定都朱巴。由此南蘇丹成為非洲第54個國家。薩爾瓦·基爾出任南蘇丹共和國首任總統。
2012年4月18日,蘇丹總統巴希爾對南蘇丹宣戰,發誓稱要推翻由蘇丹人民解放運動執政的現政權。在此之前,雙方軍隊已經在邊境的哈季利季油田以及附近地區激戰多日,雙方都指責對方侵略了自己的領土,甚至動用了空軍。巴希爾說,“從今天開始,我們的口號是把南蘇丹人民從蘇丹人民解放運動的統治下解放出來。從今天開始,將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南蘇丹共和國 - 政治
政治機構
南蘇丹擁有憲法、軍隊和獨立的行政、立法和司法體系,高度自治。管轄范圍為南方十州,基本形成了南方自治政府、各州政府和縣政府,以及與之相配的立法、司法機構。
自治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內閣會議共同行使行政權。自治政府主席兼任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由SPLM主席擔任,從2010年開始將由直選產生,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副主席由主席提名、議會批準,對主席負責,在主席缺位時代行主席職權。內閣會議是最高行政權力機構,由主席、副主席和各部部長組成,自治政府共設有31個部門,部長由主席提名、議會批準。
議會是南蘇丹立法機構。最高法院、上訴法院、高等法院和其他法院等共同構成司法機構?!稇椃ā访鞔_規定,各級行政和立法機構應尊重并保護司法機構的獨立性。最高法院由院長、副院長和五名其他法官組成,皆由主席提名、議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
政黨
在蘇南方注冊并在自治政府擁有代表的政黨共9家,分別是:蘇丹人民解放運動(SPLM)、全國大會黨(NCP)、蘇丹非洲聯盟(SANU)、團結民主陣線(UDF)、蘇丹非洲黨第一聯盟(USAP 1)、蘇丹非洲黨第二聯盟(USAP 2 ),團結民主拯救陣線(UDSF)、南蘇丹民主論壇(SSDF)、非洲全國大會黨(ANCP)。SPLM為執政黨。
國家政要
總統薩爾瓦·基爾·馬亞爾迪特(Salva Kiir Mayardit),2011年7月任職;副總統里克·馬沙爾(Riek Machar);議長詹姆斯·瓦尼·伊加(James Wani Igga);外交部長登格·阿魯爾·庫勒(Deng Alor Kol)[3] 。 首府:朱巴(Juba),人口約50萬。
軍事
南蘇丹的武裝力量為前游擊隊組織、由SPLM領導的蘇丹人民解放軍(SPLA),總兵力為4萬,武器以輕武器和地雷為主,型號龐雜,主要來自走私。南蘇丹軍方在2010年5月宣布成立“空軍”和“海軍”,但“空軍”的全部實力也僅限于從俄羅斯購買的4架米-17運輸直升機,另有9架訂貨正在緩慢生產和交付中。至于其“海軍”實力則毫無記載。
節日
國慶日(1月1日)、和平日(1月9日,蘇丹北南《全面和平協議》簽署日)、5月16日(建軍節,蘇丹人民解放軍成立之日)、烈士日(7月30日,蘇人解前領導人加朗殉難日)
貨幣
當地貨幣為蘇丹鎊(Sudanese Pounds,簡稱SDG),美元亦可流通,一美元兌約2.6蘇丹磅。蘇丹南方基本執行蘇丹的外匯管理政策,較為嚴格。當地貨幣兌換美元一般情況下比較容易,但當地市場美元較缺。 當地貨幣為蘇丹鎊,與美元比價為1:2.6左右,即1美元兌換2.6蘇丹鎊。南蘇丹政府宣布在2011年7月18日發行新貨幣“南蘇丹鎊”,它與蘇丹鎊的匯率為1比1,與美元匯率大約為1比0.37。
南蘇丹共和國 - 經濟
南蘇丹石油儲量豐富,農、林、漁、畜牧等產業方面潛力較大。但由于長期內戰,南蘇丹基礎設施簡陋,醫療水電等公共服務缺乏,教育水平落后,是非洲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據聯合國有關方面統計,南蘇丹90%的人口生活在國際貧困線以下,文盲率高達85%以上?;A設施遠遠達不到支持國家快速發展的要求。人口40萬的朱巴市區,絕大部分是茅草屋頂和泥墻構成的昏暗小屋。
南蘇丹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擁有全蘇丹85%以上的石油產能,以及鐵、銅、鉻、鉛鋅、鎢、云母和金銀等礦藏,但除石油外,大多數礦藏資源尚待開發;擁有原蘇丹大部分原始森林資源,赤道大區是柚木、桃花心木和各種熱帶硬木的著名產區;水源豐沛穩定的白尼羅河和眾多支流從這里流過,水力資源豐富,水電發展潛力巨大;大部分人口仍從事農業,棉花、花生、小麥、小米、木薯和各種熱帶水果是主要作物,此外,這里是著名的阿拉伯樹膠產地。
南蘇丹的經濟支柱是石油出口收益,根據協議,整個蘇丹石油收益南北方平分,據世行蘇丹局代局長巴農(Ian Bannon)披露,2009年南蘇丹石油收入達70億美元,而同期喀土穆政權所宣布的2009年度蘇丹石油收益顯示,全蘇丹石油收益為25億美元,其中喀土穆獲得14億,分配給南蘇丹11億,另外,北方向南方支付歷年積欠3.5億。
除了石油,南蘇丹值得一提的只有熱帶硬木出口,其中柚木人工種植面積居非洲第一位,其他產業發展極度原始、落后。雖然日照、水源條件得天獨厚,但南蘇丹農業生產技術極度落后,糧食嚴重不能自給,10個省中,北加扎勒河、瓦拉普和瓊萊省不能解決溫飽的家庭比率高達40%以上,湖省、聯合省、東赤道和中赤道省則為30%~40%。
南蘇丹經濟十分落后,基礎設施匱乏,社會福利缺失。蘇丹南方的嬰兒死亡率在一歲前高達10%,除中赤道省“經處理的水源使用率”為不到10%外,其余各省均不到5%;公廁覆蓋率竟只有20%,小學教育普及率僅2%弱,成人識字率不足15%;全境鋪設路面的公路里程僅38公里,還有一條不長的年久失修的窄軌鐵路,白尼羅河可以通航,朱巴是重要的尼羅河航運樞紐及水陸交通要津,而瓦烏則是窄軌鐵路的交通樞紐。
南蘇丹的衛生條件被認為即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也是最惡劣的之一,2004年全境只有3所合格的外科醫院,而在大多數省份,平均每50萬人口僅有1名醫生,產婦死亡率為十萬分之2053.9,全球最高。不過該國艾滋病防治工作開展較成功,艾滋病毒攜帶率約3.1%,在黑非洲貧困國家中屬于較低水平。南蘇丹超過90%的人口平均每天生活費不到1美元,幾近全國赤貧,與之相比,全球最貧困的國家尼日爾,平均日生活費不足1美元的人口比率為40.6%,因此一些人悲觀地認為,獨立后的南蘇丹,將成為全世界新的最貧窮國家。
南蘇丹共和國 - 人口
南蘇丹以黑人為主,共有825萬,在公投自決中,有375萬人參與。由于公投自決后,可能會有一部分居住在原蘇丹北部的黑人返回或加入南蘇丹國籍,最終人口可能在850萬到880萬之間。第一大民族為丁卡族,其次為努巴族。以信仰泛靈論和基督教占多數,不同于信奉伊斯蘭教、以阿拉伯人為主的蘇丹。
南蘇丹共和國 - 語言
南蘇丹各部族大多擁有自己的語言,因此南蘇丹號稱“非洲的民族語言博物館”,但大多數語言的使用范圍狹窄,使用人數不過數千人,較大的民族語言有丁卡語、努爾語、贊德語和基爾摩多語等,各部族通用語言為夾雜各種方言俚語的“朱巴阿拉伯語”,官方語言為英語。但南蘇丹教育極為落后,小學教育普及率僅2%弱,成人識字率不足15%
南蘇丹共和國 - 行政區域
南蘇丹由蘇丹南部10省組成:
加札爾河地區
北加扎勒河省
西加扎勒河省
湖泊省
瓦拉布省
赤道地區
西赤道省
中赤道省
東赤道省
上尼羅地區
瓊萊省
西上尼羅省
上尼羅省
細分
10個省再可細分為86個縣。
南蘇丹共和國 - 安全
蘇南方主要的安全威脅來自部落沖突和烏干達上帝軍。2009年,兩者導致2500人喪生、35萬人流離失所。部落沖突較為嚴重的地區包括瓊格萊州、湖泊州、瓦拉卜州、上尼羅河州、團結州、中赤道州和東赤道州。烏干達上帝軍在西赤道州和西加扎勒河州活動猖獗。蘇南方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并采取了多種措施,包括加強軍隊、警察等執法力量、解除部落武裝、調解敵對部落矛盾等。
南蘇丹共和國 - 外交
建交國
蘇南方對外交往比較活躍。南方政府主席基爾常以蘇第一副總統身份出訪或參加國際會議,南方高官頻繁訪問歐、美和非洲其他國家。
南方政府已在肯尼亞、埃塞俄比亞、烏干達、美國、加拿大等國設立了辦事處,并自行發放進入南方的簽證。中國、美國、挪威、荷蘭、埃及、印度、利比亞、肯尼亞、烏干達、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南非、法國等13國設有總領館。英國、德國等2國駐蘇使館在朱巴設有辦事處。加拿大、丹麥、荷蘭、挪威、瑞典和英國等六國在朱巴成立了“援助蘇丹南方聯合工作組”,協調、落實六國對南方的援款。瑞士發展合作部設有辦事處。日本國際合作署駐蘇丹代表處派有若干項目工作組,非常設機構。土耳其設有名譽領事。
2011年7月14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各國代表鼓掌通過接納南蘇丹共和國為聯合國第193個成員國的決議。第65屆聯合國大會當日以鼓掌方式一致通過決議,接納南蘇丹共和國為聯合國第193個成員國。
與中國關系
2011年7月9日,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布承認南蘇丹共和國,并自即日起與其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中國和南蘇丹之間早有密切往來。上世紀60年代,蘇丹曾出現兩次內戰的間隙,中國農業援助隊曾深入南蘇丹,傳授水稻種植技術;中國在當地興建橋梁、道路,中國醫療隊的身影,曾先后出現在朱巴、馬拉卡勒和瓦烏等南方城市;2008年9月2日,中國駐朱巴總領館開館,次年10月24日,領事簽證業務揭牌,中國政府和南蘇丹自治政府的關系得到穩步發展,中國在援建學校、水電站、公路,以及引導中國企業對當地投資、發展雙邊貿易等方面均已展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