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

土星(Saturn)是通用汽車公司最年輕的品牌,不存在背歷史包袱,不存在有損害傳統的顧忌,以市場需求為準繩,創新立異輕裝上陣,這就是土星車的特點。其標志為土星軌跡線,給人一種高科技、新觀念、超時空的感覺,寓意土星汽車技術先進,設計超前且最具時代魅力。
1985年通用汽車公司決定新建土星分部,企圖開發先進的土星牌轎車以抵御外國轎車大規模進入美國市場。分部設在田納西州春山市,是通用公司唯一從內部建立起來的公司。主要產品分為豪華轎車SL、旅行轎車SW和跑車SC。
土星分部是通用公司建成最晚的分部,也是唯一從通用公司內部建立起來的分部,他們用全新的設計理念指導生產,以“制造消費者所需要的汽車”為指導,開始研制了SL轎車、SW旅行車及SC運動車系。他們依據這一思想設計了土星SATURN商標。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為抗衡日本中小型轎車對美國國內市場的沖擊,于1982年投資近20億美元,在田納西州春山市建立了一個新的分部:土星分部,應用通用公司最先進的技術,設計、生產較小型的美式經濟型轎車。1990年七月正式投產,生產土星牌轎車。主要產品分為豪華轎車SL、旅行轎車SW和跑車SC。
土星的初衷就是抵御外國車進口美國市場,它必然要在外觀上和性能上有所創新,在價格上有優勢。在1999年中,美國一家市場調研咨詢公司作“買什么車最值”為題,對4.7萬新車買主進行的詢問調查中,土星SC跑車排在首位。
通用汽車公司創造了土星這一品牌,主要是為了與本田、豐田及日產等日本汽車制造商相抗衡。也許作為一個品牌土星的名頭并不響亮,這是因為通用集團內諸如凱迪拉克等大品牌的光芒過于耀眼,但平心而論土星汽車的確是不錯的產品。雖然并非如所宣布的那樣,由此便在汽車制造方面出現了一場革命,但是土星車確實主宰了美國價格便宜的緊湊型車市場。
1985年通用公司決定新建土星分部,企圖開發先進的土星牌轎車以抵御外國轎車大規模進入美國市場。分部設在田納西州春山市,是通用公司唯一從內部建立起來的公司。主要產品分為豪華轎車SL、旅行轎車SW和跑車SC。
20世紀70年代日本轎車大舉進軍美國,再加上石油危機等其他因素,美國汽車,特別是大排量的汽車,在本土的銷售受到了極大傷害。為了奪回市場,通用決定另辟新的生產和銷售汽車的途徑,與日本車決一高低。
在遠離汽車城的田納西州,通用汽車公司在80年代中期決定投資35億美元啟動“土星計劃”,成立一個全新的、享有高度自治的子公司———土星公司。到1993年,Saturn(土星車)擠進了美國汽車市場上十大暢銷車型。美國人喜歡這個牌子的汽車。土星車成為汽車歷史上最為輝煌成就之一。人們普遍估計,土星公司的汽車將會發展下去,而且能夠扭轉通用汽車市場份額長期持續下降的狀況。
但是通用汽車公司沒有把所有的資金都放在擴大土星汽車的生產或是新型號的設計上,相反它把所有的資金投在了老牌的Oldsmobile(奧斯都)和Buick (別克)的更新換代上,結果是,通用汽車在奧斯都和別克上面花費了高達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但是它所占有的市場份額卻仍在不斷下降。因為通用公司總部減少對土星公司支持的決策,在90年代末,差點斷送了曾經一度很有前途的土星計劃。
在德魯克看來,通用公司眼里只有原來的老型號車,所以努力去維持。明明可以成為新的增長點的土星車,卻被通用公司生生扼殺了。通用汽車公司的這種做法,是“在昨天的祭壇上扼殺明天的新機會”。對一個企業說來,這是一個“致命的經營錯誤”。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著眼明天,注重機會。
在德魯克看來,企業必須要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對企業產生結果的地方。企業必須確認,自己有沒有把精力、資源投注在沒有成果的地方。一般說來,產品大概可以分為5到6種,其中有“明日黃花”,也有“明日之星”,更有一種被德魯克稱為“管理者自大的產品”。
通用汽車公司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去保住老車型Oldsmobile(奧斯都)和Buick (別克)的銷量而忽視了新車型Saturn(土星車)的發展。很明顯,這些老車型屬于“明日黃花”,而新車型Saturn(土星車)恰恰是能夠給公司帶來明天的產品。
可是企業往往偏愛被德魯克稱之為“明日黃花”的產品,因為它伴隨著企業成長。但是,那些產品已經過了成熟期,很快地衰退了。而企業卻一再想讓他們慢一點結束。實際上,企業應該盡快地抽回投入的資源。這樣做才是一種明智的決定。
對那些能夠給公司帶來明天希望的、被德魯克稱為“明日之星”的產品,企業必須要投入優秀的人才,在推廣、銷售、技術上都要付諸努力。對通用汽車來說,Saturn(土星車)才是真正需要扶植的產品。這種扶植,并不是因為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也不是因為這種車現在能夠帶來現金流了,而是因為這種車是公司創新的產物,是能夠真正給公司帶來明天、帶來發展的產品。
如果說,通用汽車后來意識到了這種錯誤并糾正了的話,有的公司就不那么幸運了。
有一家公司的老板在一個新產品的開發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可是一直沒有開發成功。于是,他下定決心,繼續投入,想在競爭對手之前讓這個新產品上市。不幸的是,在他的產品還沒有上市之前,競爭對手的同類產品卻已經取得了成功。于是,這個老板不甘心自己的失敗,還想繼續在這個產品的研發上投入。同時,公司的研發人員和銷售人員等也都不甘心放棄這個產品。這種產品大家都喜歡,都認為它有最佳的品質,也都認為明天它能夠風靡全世界。可是明天永遠不會到來。于是他們一再地投入更多的資源,人力,資金,然而預期的結果卻始終沒有出現。這些產品會把公司帶往死亡之路。而它也是最難面對、最難割舍的產品,因為每個人都陷入了情感投資。
這是被德魯克稱為“管理者自大的投資”。這種產品,只會拖跨公司的資源,只是為了證明管理當局是對的,而市場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