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水面
相傳該名是由漢高祖劉邦與臣相蕭何在此吃面時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別具一格,漿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為佳。漿水面人口酸辣清香,回味無窮,并具有開胃之功效,是漢中的名小吃。漿水面,《中國名特小吃辭典》說:陜西省關中一帶著名小吃,
相傳該名是由漢高祖劉邦與臣相蕭何在此吃面時所起。其味酸、辣、清香,別具一格,漿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為佳。漿水面人口酸辣清香,回味無窮,并具有開胃之功效,是漢中的名小吃。
漿水面,《中國名特小吃辭典》說:陜西省關中一帶著名小吃,是適宜夏季食用的酸湯面。《陜西傳統風味小吃》一書說:不僅關中地區,在陜南山區群眾也喜歡吃漿水面。《中國小吃·陜西風味》一書則把它定位為陜西地區飲食業及民間大眾化夏令風味食品。
我是關中人,在關中農村,我多次吃到過地地道道的漿水面。那漿水大多是用芹菜炮制的。那面條幾乎都是手工面,一般有大人一個小指頭寬,薄得跟紙一樣。款待客人的漿水面,主婦做得格外精心,常常一碗一碗地下,漿水也是新鮮的,加有一些油炸豆腐條、蔥花,再給你端一碟油潑辣椒,一碟鹽。沒有醋,漿水面不能調醋。漿水面的味道很好,微酸,酸中帶香氣,吃時非常利口,非常舒服。照關中人的吃面習慣,總是湯多面條少,所以連吃三五碗是不稀罕的。因為面條少,幾乎是一根根一條條都可以數得出來的。當我還年輕的時候,胃口特別好,又是個面派,吃漿水面總吃不夠。
這里需要說說漿水面的酸。這是一種特別的酸,跟醋不同,醋一般比較酸,猛喝一口,會覺得酸到心里頭去。醋也有各式各樣的酸法,山西老陳醋有一股藥香,鎮江香醋聞著比吃著更香,涼州醋后味濃,但都與漿水不一樣。梅李子就酸得過分,有時你沒吃,一看見一想起就從嘴巴酸到胃里,吃不好,會酸倒牙齒的。望梅止渴的故事,正是曹操利用梅李的酸來安慰士兵的一條計策。還有那野生的桃杏,也是酸的,酸中有苦,有澀。總而言之,漿水是一種與眾不同的酸,它酸而不烈,酸中寓香,酸得平和,酸得舒服。
說陜南人喜歡吃漿水面,似乎不十分確切。陜南有三個地區:漢中、安康、商洛。我祖籍商洛,商洛人也有吃漿水面的,但是較少,那里吃的是腌酸菜,制作漿水菜的不多。安康地區,大約除了安康城里人,也不大吃漿水菜,而是吃腌酸菜。安康城里人倒是極喜歡吃漿水菜的,也喜歡吃漿水面。真正非常普遍地喜歡吃漿水面的,是漢中地區人。漢中各縣人也吃腌酸菜,但大多又都愛吃漿水菜,漿水面是他們的家常便飯。至于陜北,也少有吃漿水菜和漿水面的。
漢中市舊時有個叫做幺兒拐的地方,因為賣漿水面,非常有名,跟西安的老孫家、同盛祥代表了羊肉泡一樣,一說起,人便想到漿水面,而且是最好的正宗的漿水面。勉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中元,1954年到1957年在漢中一中讀書,特地到幺兒拐去吃過漿水面,他說那味道好極了,沒法形容的好,從小吃漿水面,都不如幺兒拐的好,家里做不出來。他回憶,那時只一間門面,兩三張矮桌子,兩三條低長條凳子,都是本色,沒油漆,十來個人圍著吃。碗也是本地生產的陶器碗,中等大小,帶著淡黃色的釉子。有人還回憶說,那條街,是個典型的小街,老爺坐轎子走進去,兩手一伸,挨著了兩邊的屋檐,就這么窄。對幺兒拐的漿水面,人們還流傳一句順口溜:幺兒拐的漿水面,吃一碗續一碗。意思是說,那面是一碗一碗下的,因為好吃,吃了還想再吃。這里用了個續字,意味深長。地區機關的王有志師傅說,他是南鄭人,七八歲時,由鄰居爺爺領著下漢中,走了五六十華里路,走得王朝馬漢的,爺爺就帶他去幺兒拐吃了一碗漿水面。時間過去了近四十年,他還記憶猶新。他特地帶我們去這個叫做幺兒拐的地方看了看。如今已經面目全非,街道寬了些,賣飯食的店鋪大了些,卻沒有了那漿水面的老店。然而1994年出版的《可愛的漢中》一書,仍然大書特書:漢中人只要一提起漿水面,馬上會想起'幺兒拐'這個地方,因為幺兒拐的漿水面味道最好,歷史悠久。相傳這里的漿水面早在西漢初年就受到開國元勛劉邦、蕭何的稱贊。
人們如此熱情地眷戀昔日的幺兒拐,或者由于今日一般飯店已經再也做不出那種味道好極了的漿水面。我在漢中街上小飯店吃過兩次漿水面,雖說店家很是用心,卻總難令人滿意。那面不都是手工面,又不是一碗一碗地下,那漿水也不夠新鮮,切、炒都不細致。試想當你吃的面條是幾條粘在一起,還不十分熟,會有什么樣的感覺?
人們于是告訴我,如今要吃地道的漿水面,須到老百姓家里去。有經驗且十分好客的老太太,會極其認真極其仔細地給你做出精美無比的漿水面來。她們選用新鮮的雪里紅、蘿卜纓、芹菜和山油菜,洗凈后入開水鍋稍汆,待青菜蔫下來立即撈出,投入干凈盆罐中,用漿水引子把菜蓋住,再將比較稠的面湯倒入。面湯須涼后再倒。天氣熱時,有四五天便可發酵食用。對漿水菜要精心侍弄,俗稱投漿水,即在食用的過程中,不斷地倒缸清底,去除沉淀物,并不斷地加以涼面湯。總之要常吃常新,不宜久儲不用。盛漿水的器皿不能用鐵的,瓷器也不好,以陶器為好。吃漿水面時,將漿水菜擰干,切碎,鍋內先炒蒜片、蔥片、姜米和干辣椒段,用豬油炒,出香味時下漿水菜,加少許鹽,少許漿水,加油炸豆腐條,加開水。漿水先煸炒出水為好。豆腐條炸至淡黃色為好。包括漢中人和關中人,大多喜歡吃辣,要加辣椒油,有時還淋以花椒油,或者在漿水中泡上幾枝青花椒葉。盛夏時可以吃涼的漿水面。春、秋也可以吃漿水面。冬天也有吃的。
內容補充:
在百味小吃中,涼州漿水面可稱一絕。做好的漿水面看上去嫩黃柳綠,紅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制作漿水面,面條的種類不拘,搟壓拉均可,關鍵在于漿水漚制的好壞。所謂漿水,是用新鮮的芹菜、白菜、甘蘭等葉類蔬菜在開水中略燙,然后浸入盛有涼開水的罐中,加少量舊漿水作“引子”,密閉罐口,經乳酸菌的作用,一周左右菜有濃酸味,先將漚制好的漿水舀一勺入鍋,并根據酸味濃度和食用者要求,酌情加清水兌合,燒沸,再加蔥花、香菜、食鹽、辣椒等調味品,待涼即成。煮熟的面條,調入清涼的漿水,吃一碗頓覺清涼透心。還有不少人獨具匠心,把漿水直接作為一種飲料,在夏季代替茶喝。原因是漿水中含有乳酸菌,可以幫助消化,清腸利尿,有益于身體健康。
漿水面,《中國名特小吃辭典》說:陜西省關中一帶著名小吃,是適宜夏季食用的酸湯面。《陜西傳統風味小吃》一書說:不僅關中地區,在陜南山區群眾也喜歡吃漿水面。《中國小吃·陜西風味》一書則把它定位為陜西地區飲食業及民間大眾化夏令風味食品。
我是關中人,在關中農村,我多次吃到過地地道道的漿水面。那漿水大多是用芹菜炮制的。那面條幾乎都是手工面,一般有大人一個小指頭寬,薄得跟紙一樣。款待客人的漿水面,主婦做得格外精心,常常一碗一碗地下,漿水也是新鮮的,加有一些油炸豆腐條、蔥花,再給你端一碟油潑辣椒,一碟鹽。沒有醋,漿水面不能調醋。漿水面的味道很好,微酸,酸中帶香氣,吃時非常利口,非常舒服。照關中人的吃面習慣,總是湯多面條少,所以連吃三五碗是不稀罕的。因為面條少,幾乎是一根根一條條都可以數得出來的。當我還年輕的時候,胃口特別好,又是個面派,吃漿水面總吃不夠。
這里需要說說漿水面的酸。這是一種特別的酸,跟醋不同,醋一般比較酸,猛喝一口,會覺得酸到心里頭去。醋也有各式各樣的酸法,山西老陳醋有一股藥香,鎮江香醋聞著比吃著更香,涼州醋后味濃,但都與漿水不一樣。梅李子就酸得過分,有時你沒吃,一看見一想起就從嘴巴酸到胃里,吃不好,會酸倒牙齒的。望梅止渴的故事,正是曹操利用梅李的酸來安慰士兵的一條計策。還有那野生的桃杏,也是酸的,酸中有苦,有澀。總而言之,漿水是一種與眾不同的酸,它酸而不烈,酸中寓香,酸得平和,酸得舒服。
說陜南人喜歡吃漿水面,似乎不十分確切。陜南有三個地區:漢中、安康、商洛。我祖籍商洛,商洛人也有吃漿水面的,但是較少,那里吃的是腌酸菜,制作漿水菜的不多。安康地區,大約除了安康城里人,也不大吃漿水菜,而是吃腌酸菜。安康城里人倒是極喜歡吃漿水菜的,也喜歡吃漿水面。真正非常普遍地喜歡吃漿水面的,是漢中地區人。漢中各縣人也吃腌酸菜,但大多又都愛吃漿水菜,漿水面是他們的家常便飯。至于陜北,也少有吃漿水菜和漿水面的。
漢中市舊時有個叫做幺兒拐的地方,因為賣漿水面,非常有名,跟西安的老孫家、同盛祥代表了羊肉泡一樣,一說起,人便想到漿水面,而且是最好的正宗的漿水面。勉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中元,1954年到1957年在漢中一中讀書,特地到幺兒拐去吃過漿水面,他說那味道好極了,沒法形容的好,從小吃漿水面,都不如幺兒拐的好,家里做不出來。他回憶,那時只一間門面,兩三張矮桌子,兩三條低長條凳子,都是本色,沒油漆,十來個人圍著吃。碗也是本地生產的陶器碗,中等大小,帶著淡黃色的釉子。有人還回憶說,那條街,是個典型的小街,老爺坐轎子走進去,兩手一伸,挨著了兩邊的屋檐,就這么窄。對幺兒拐的漿水面,人們還流傳一句順口溜:幺兒拐的漿水面,吃一碗續一碗。意思是說,那面是一碗一碗下的,因為好吃,吃了還想再吃。這里用了個續字,意味深長。地區機關的王有志師傅說,他是南鄭人,七八歲時,由鄰居爺爺領著下漢中,走了五六十華里路,走得王朝馬漢的,爺爺就帶他去幺兒拐吃了一碗漿水面。時間過去了近四十年,他還記憶猶新。他特地帶我們去這個叫做幺兒拐的地方看了看。如今已經面目全非,街道寬了些,賣飯食的店鋪大了些,卻沒有了那漿水面的老店。然而1994年出版的《可愛的漢中》一書,仍然大書特書:漢中人只要一提起漿水面,馬上會想起'幺兒拐'這個地方,因為幺兒拐的漿水面味道最好,歷史悠久。相傳這里的漿水面早在西漢初年就受到開國元勛劉邦、蕭何的稱贊。
人們如此熱情地眷戀昔日的幺兒拐,或者由于今日一般飯店已經再也做不出那種味道好極了的漿水面。我在漢中街上小飯店吃過兩次漿水面,雖說店家很是用心,卻總難令人滿意。那面不都是手工面,又不是一碗一碗地下,那漿水也不夠新鮮,切、炒都不細致。試想當你吃的面條是幾條粘在一起,還不十分熟,會有什么樣的感覺?
人們于是告訴我,如今要吃地道的漿水面,須到老百姓家里去。有經驗且十分好客的老太太,會極其認真極其仔細地給你做出精美無比的漿水面來。她們選用新鮮的雪里紅、蘿卜纓、芹菜和山油菜,洗凈后入開水鍋稍汆,待青菜蔫下來立即撈出,投入干凈盆罐中,用漿水引子把菜蓋住,再將比較稠的面湯倒入。面湯須涼后再倒。天氣熱時,有四五天便可發酵食用。對漿水菜要精心侍弄,俗稱投漿水,即在食用的過程中,不斷地倒缸清底,去除沉淀物,并不斷地加以涼面湯。總之要常吃常新,不宜久儲不用。盛漿水的器皿不能用鐵的,瓷器也不好,以陶器為好。吃漿水面時,將漿水菜擰干,切碎,鍋內先炒蒜片、蔥片、姜米和干辣椒段,用豬油炒,出香味時下漿水菜,加少許鹽,少許漿水,加油炸豆腐條,加開水。漿水先煸炒出水為好。豆腐條炸至淡黃色為好。包括漢中人和關中人,大多喜歡吃辣,要加辣椒油,有時還淋以花椒油,或者在漿水中泡上幾枝青花椒葉。盛夏時可以吃涼的漿水面。春、秋也可以吃漿水面。冬天也有吃的。
內容補充:
在百味小吃中,涼州漿水面可稱一絕。做好的漿水面看上去嫩黃柳綠,紅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制作漿水面,面條的種類不拘,搟壓拉均可,關鍵在于漿水漚制的好壞。所謂漿水,是用新鮮的芹菜、白菜、甘蘭等葉類蔬菜在開水中略燙,然后浸入盛有涼開水的罐中,加少量舊漿水作“引子”,密閉罐口,經乳酸菌的作用,一周左右菜有濃酸味,先將漚制好的漿水舀一勺入鍋,并根據酸味濃度和食用者要求,酌情加清水兌合,燒沸,再加蔥花、香菜、食鹽、辣椒等調味品,待涼即成。煮熟的面條,調入清涼的漿水,吃一碗頓覺清涼透心。還有不少人獨具匠心,把漿水直接作為一種飲料,在夏季代替茶喝。原因是漿水中含有乳酸菌,可以幫助消化,清腸利尿,有益于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