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俗稱江豚,僅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陽湖。由于長江流域諸多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其棲息地環境的惡化,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1996年,該種群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等級,在中國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長江江豚
長江江豚 - 簡介
長江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即江豚揚子亞種,是僅分布于長江及附屬湖泊中的唯一江豚淡水亞種,也是3個江豚亞種中最瀕危的一個亞種。[1] 長江江豚屬于小型齒鯨類動物,成年體重幾十公斤,體表呈黑色,自然壽命20多年,為中國長江獨有淡水豚類。東漢許慎(公元58年-148年)在所著的《說文解字》中,就有“魚(即長江江豚)出九江,有兩乳”的記載。由于長江流域諸多人類活動的影響導致其棲息地環境的惡化,長江江豚的種群數量迅速下降。該種群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等級,在中國則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
長江江豚 - 形態特征
長江江豚平均體長120—190厘米,體重每只約100─220千克。頭部鈍圓,額部隆起稍向前凸起;長江江豚的頭部較短,近似圓形,額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闊,上下頜幾乎一樣長。牙齒短小,左右側扁呈鏟形。眼睛較小,很不明顯。前5個頸椎愈合,肋骨通常為14對。
身體的中部最粗,橫剖面近似圓形。背脊上沒有背鰭,鰭肢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長約為體長的六分之一。具有5指。尾鰭較大,分為左右兩葉,呈水平狀。兩尾葉水平寬約為體長的四分之一。背的后關部尾鰭有較明顯的隆起鰭,在應該有背鰭的地方生有寬3—4厘米的皮膚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質鱗。全身為藍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顏色淺亮,唇部和喉部為黃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狀不規則的灰色斑。一些個體在腹面的兩個鰭肢的基部和肛門之間的顏色變淡,有的還帶有淡紅色,特別是在繁殖期尤為顯著。
長江江豚 - 生活習性
活動
長江江豚喜單獨活動,有時也結成2-3只的小群。但也有87只在一起的記錄。長江江豚食性較廣,以魚類為主,也取食非魚類,如蝦類和頭足類動物。
長江江豚能發出兩大類聲信號,高頻脈沖信號由一連串的單個高頻窄脈沖所構成,一般在20一120個之間,為聲納信號或稱為回聲定位信號,主要是在探測環境、捕食時發出;低頻連續信號為時間連續信號。由于頻率的高低不同,人耳聽起來有的像羊叫,有的似鳥鳴。
長江江豚對水溫的適應范圍很廣,從4一20℃均能夠正常地生活。它的性情活潑,常在水中上游下躥,身體不停地翻滾、跳躍、點頭、噴水、突然轉向。側游時尾鰭的一葉露出水面,左右搖擺,從空中劃過。受到驚嚇后便急速游動,然后一次或連續數次使身體騰空,大部分露出水面,僅尾葉在水中向前滑行,偶爾全部身體都躍出水面,高度達到0.5米。
當順流游動時,下一次出水的位置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置之前10米左右,傍流時一般在前一次出水位置之前5米左右,而逆流時只能前進3米左右。如果即將發生大風天氣,江豚的呼吸頻率就會加快,露出水面很高,頭部大多朝向起風的方向“頂風”出水,在長江上作業的漁民們把它的這種行為稱為“拜風”。這可能是因為天氣變化之前氣壓較低,使它不得不增加呼吸頻率,以獲得足夠的氧氣。它的食物包括青鱗魚、玉筋魚、鰻魚、鱸魚、鱭魚、大銀魚等魚類和蝦、烏賊等,隨著所處的環境不同而改變。
覓食
覓食的時候首先快速游動,多為深潛,露出水面頻繁,呼吸聲也較大,有時嘴上還沾有污物,在水面激起數十厘米高的涌浪。發現獵物后就向前猛沖,接著快速轉體,用尾葉擊水、攪水,驅趕魚群,使其驚散。接著快速游動,迅速接近獵物,頭部靈活地轉動、擺動以便準確定位。咬住獵物后,將魚頭調整為正對著咽喉的方向快速吞下,然后再進行下一次捕食,也有時將較小的數條魚都銜在口中后,再一次吞下。
長江江豚 - 生育繁殖
交配
長江江豚的交配從雄獸和雌獸之間的熱烈追逐開始到交配結束,一般需要30一60分鐘,一天之中可以出現十多次,而且晝夜不分。雄獸在追逐雌獸時腹部及尾柄前后游動,有翻滾、側游、仰游等多種姿勢,水面常常被攪得波浪不止,水花四濺。
伴游時,雄獸和雌獸平行露出水面或潛入水中,身體不同部位觸碰、相蹭,有時它們還用吻端相碰,吻觸對方生殖部位等,逐漸引發交配。
分娩
分娩之前10天左右,雌獸的呼吸頻率逐日增高,食量漸減。分娩開始前約25小時,外陰部進一步張開,陰道口有乳白色液體流出。分娩時陰道口叉開,每隔3分鐘左右上下急游、翻滾一次,大約持續2一3分鐘后緩慢游動,間歇3分鐘后再次急游。每次急游時,雌獸便開始用力,這樣幼仔就可以產出來一點,但一松勁的時候,仔豚就又縮進去了。一直到一次間歇之后,雌獸突然持調續用力,才將胎兒整體娩出,幼仔馬上奮力向上游動,雌獸則腹面朝上,身體朝與幼仔相反的方向游動,拉斷臍帶。幼仔順勢沖出水面,呼吸空氣。整個分娩過程大約歷時約160分鐘左右。
哺育
長江江豚的雌獸每年10月生產,每胎產1仔。雌獸有明顯的保護、幫助幼仔的行為,表現為馱帶、攜帶等方式。馱帶時,幼仔的頭部、頸部和腹部都緊貼著雌獸斜趴在背部,呼吸時幼仔和雌獸相繼露出水面。幼仔長大一些后,雌獸就常用鰭肢或尾葉托著幼仔的下頜或身體的其他部位游動,呼吸時也相繼露出水面。攜帶的方式更為常見,雌獸和幼仔靠得很近,相距大約5一10米遠,但身體并不接觸,也是前后相繼露出水面。授乳時,雌獸和幼仔常出沒在水較淺、較緩的區域,雌獸身體稍微側向一邊,將一側鰭肢露出,幼仔則緊貼雌獸的腹部,每次授乳的時間大約為5一10分鐘。
長江江豚 - 種群現狀
種群數量
2006年,由中外七國科學家聯合參與的長江淡水豚類考察結果顯示,長江江豚的數量僅有1200至1400頭,只相當于1991年種群數量的一半。其中,洞庭湖江豚數量在150頭至200頭之間。根據2012年1月份聲納與目視結合的調查統計,洞庭湖的江豚數量只有85頭,鄱陽湖的江豚數量在300—400頭之間。江豚的數量已少于大熊貓。而且從宜昌到上海的水域,每年下降6.4%,每10年下降一半, 同時,人類活動的破壞造成水污染,致使長江江豚棲息地功能整體下降。
2011年2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王克雄博士表示,中國長江干流江豚如果不加以保護,估計十多年后,野生長江江豚將滅絕。 作為洞庭湖冬季江豚唯一的棲息區,長江與洞庭湖交匯口的城陵磯至湘江入洞庭湖的湘陰段,仍然有非法捕魚和眾多的挖沙船、運沙船在頻繁作業,湖水渾濁度也比較高,對江豚生存帶來巨大威脅。
從2012年3月3日開始,洞庭湖連續發現江豚死亡事件,截至4月15日,已經有12頭江豚死亡,其中有9頭集中在一個星期內被發現。專家稱長江江豚進入快速滅絕期。
保護區
20世紀90年代,中國第一個長江江豚保護區——銅陵淡水豚自然保護區在安徽銅陵建成并投入研究工作。保護創建以來,科研人員圍繞著對江豚的活捕、飼養、繁殖和棲息地保護,進行 了一系列科學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該保護區已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長江江豚 - 民間傳說
傳說大唐年間有一個叫上官嚴嚴的地方官,為人耿直,廉潔公正,所以得罪了不少人。在女兒出世那年被貪官陷害,抄家革職,一時走投無路,將女兒賣給一個叫寒刀的俠客收養,自己孤身去了燕京。
二十年后他已官升三級,唯獨懷念妻兒心切。回到家鄉以后,四處打聽妻兒的下落。跑遍大江兩岸,卻得知妻子已逝,寒刀也下落不明,女兒自然也毫無消息。上官嚴嚴一臉沮喪,拖著疲憊的身子坐在江邊。
一只裝滿商客的大船悠悠靠岸,船頭的匾牌上寫著“春水渡”三個大字。船上許多妙齡的美女飄逸在船頭,身邊是一些來此尋歡做樂的嫖客。
閣樓里,一個相貌非凡的風塵女子和他在一起喝酒談天,酒過三旬,他終于耐不住性子,與那女子相通了。酒后醒來,那小女子光裸著身子睡在身邊,一只胳膊搭在自己的胸前。上官嚴嚴輕輕推開她,準備起身。忽然看到那女子的下肋有塊紅斑,一個很熟悉的鹿形紅斑,她竟然就是自己的千萬般辛苦找尋的女兒。上官嚴嚴覺得無顏在世上茍存,便咬破手指在白衫上將愛女身世寫下,然后縱身跳入滾滾長江,變成一頭黑色江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