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萬里(1911——2001),是中外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父親是著名的中國職業教育的先驅、中國民主建國會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黃炎培。先后于唐山交通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就讀,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工程博士學位的中國人,也是唯一反對修三門峽工程和三峽大壩的人。
黃萬里
黃萬里,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水利專家,其父黃炎培是同盟會會員。黃萬里畢業于唐山交大橋梁工程專業,后受父親影響,決意“以拯農為己志”并赴美國改學水利,先后在美國三所大學專攻水利,獲碩士,博士學位。《長河孤旅:黃萬里九十年人生滄桑》一書記述了黃萬里滄桑磨難而又極富個性魅力的一生。筆觸之下,讀者可以感觸到其品德與智識、勇氣與堅持。
教育得當定能成才
辛亥革命前夜,1911年8月20日,黃萬里出生在上海一個人口眾多的家庭。父親黃炎培時年34歲,是同盟會上海地區的負責人,重要的革命黨人。母親王糾思,是讀書人家的女兒。
黃萬里的母親共生過12個孩子,存活9個,黃萬里排行第三。黃炎培長年在外從事社會活動,顧不上管家里的事,也不精于治家,家務全由夫人承擔。王糾思頗有經營才能,她靠著出嫁時從娘家得到的一點資本,做些小本生意。由于生計操勞占去她不少時間,對孩子們的照顧就不那么細致了。
黃萬里兒時十分淘氣,從小學開始,父親就把他送進了寄宿學校。放假時,他經常回不了家,而是到姑姑家。
黃炎培的兩個妹妹都結婚較晚,后經人介紹,其中一個與后來的夫婿相識,雙方談得很融洽。一天,兩人關在屋里,最后商定終身大事。
機靈的小萬里知道有喜訊,就預先躲在床下偷聽。當一對情侶商量完大事,小萬里突然從床底下鉆出來,大喊:“噢,成功了!”這件小事多少反映了他小時候的頑皮和可愛。無論黃萬里多么淘氣,父親對他還是很喜歡的。作為一個教育家,他知道淘氣的孩子,如果教育得當定能成才,所以,從未對其苛責,偶爾只是笑嘻嘻地說:“你總要鬧出個名堂才好。”
10歲以后,黃萬里學習有了很大進步。他在《自述》中說:“1921年至1924年,為浦東中學附屬小學校長王則行、班主任王夔鈞先生所看重,嚴加培養,課學加速進步,小學時以第一名畢業。從此,中學大學皆以最優秀生畢業。”據徐剛先生記述:“王則行與王夔鈞先生在朝夕相處中,看中了這個頑皮學生的可愛之處,聰明、誠摯,有極強的記憶力,便讓他多背古文,學寫舊體詩,并告訴黃炎培:此子可造。黃萬里至今常憶起這兩位帶著濃重崇明口音的先生:我感念他們,循循善誘使一個頑童知道發奮讀書,教化之功啊! ”
1924年黃萬里從小學畢業,進入無錫實業學校,該校設高中課程并有土木專業。1927年畢業時,他門門功課名列榜首。
不做工程師出國學水利
從無錫實業學校畢業后,父親曾請從事教育學的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考查黃萬里將來適宜學什么專業,因為劉校長留美的博士論文是《從孩子在學習中最有興趣的科目考查出其日后應長期從事的專業》。劉校長據此得出黃萬里宜學文學的結論。但當時黃炎培先生提倡職業教育正在興頭上,而黃萬里的兩個哥哥,大哥黃方剛學哲學,二哥黃競武學經濟學,所學皆與父親提倡的有距離。父親就與劉博士商定,讓他學橋梁工程。于是,黃萬里報考了唐山交通大學,1927年進入該校學習。
讀唐山交大時,黃萬里是全班年紀最小的學生,1932年12月19日,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時還不滿22周歲。他的三篇畢業論文是用英文撰寫的《鋼筋混凝土拱橋二次應力設計法》、《鉚釘接頭中各鉚釘應力推算法》、《混凝土沙石配合最大容重決定強度論》。這三篇富有創見的論文由茅以升審定作序,由學校出版。
黃萬里畢業后來到杭江鐵路,任見習工程師,參加杭江鐵路江山港鐵路橋的建設。當時,橋梁工程師很受人尊敬。黃萬里住在工地,不但做自己分內的工作,而且主動“為工人代管伙食,以保護從農人轉來做工的可愛的農民不受工頭的剝削”。他親自做沉箱、打汽樁,曾連守工地27個小時。但他不滿足于牛刀小試,而是想得更遠,希望能到更高端的地方去學習,去充實自己。1933年他考取官費留美,專業改成了水利。
中國在從農業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軌的過程中,水利事業是國人最為關心的一項既古老又年輕的事業。1931年長江、漢水泛濫,水淹武漢三鎮100天,云夢縣城一夜之間頓成澤國,死亡7萬人。災民凄慘,舉國震撼。作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創建人黃炎培的兒子,黃萬里那時在心痛之余,就動過改學水利的念頭。1933年黃河決口十幾處,人命財產損失無數,慘痛的現實喚起許多青年奮志學習水利。黃萬里再也平靜不下來了,他和另兩位唐山交大的校友一道,毅然放棄鐵路橋梁工程師的職務,出國改學水利。聽說黃河是最難治理的,黃萬里便立志學水利治黃河,并從水文學入門學習水利。
在美國水利學術界享有盛譽
1933年,黃萬里參加庚款赴美留學考試并被錄取。1934年元旦,黃萬里啟程赴美。1934年2月至1935年2月,他在康奈爾大學修成了土木工程碩士,聽導師西雷教授講授了多門水利工程課,又在理學院讀了莫多夫教授的氣象學和氣候學以及里斯教授的工程地質學等。據黃萬里總結,起初他只是片面地理解,洪水既是由暴雨產生,學水文就應先掌握氣象學,所以他的碩士學位以氣象學為副科,論文是《暴雨統計》。取得碩士學位后,西雷教授建議他去愛荷華州立大學的水利系深造,因為該校的伍德華教授曾規劃過邁阿密水利管理區,是美國優秀的水利學家。
不巧的是,當黃萬里趕到愛荷華大學時,這位著名教授已調往田納西河流域任顧問工程師,他的課只好改由他的助理講授。在愛荷華大學的一個學期里,黃萬里還受業于名教授邁爾,從他那里獲益匪淺。后來,伍德華教授鑒于他誠心求學的精神感人,又給他特別照顧,讓他到田納西河域治理區正在施工的諾利斯大壩上實習了4個月。1935年8月,黃萬里到另一所知名學府伊利諾大學繼續深造,1937年2月獲工程學博士學位,為該校第7名博士,也是在該校工程院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個中國人。
黃萬里攻讀博士學位的主科是水利工程學,第一副科是地理學,主要是自然地理學,包括氣象學、地質學等。他還師從經濟地理學家布蘭查德教授修習了歐洲地理、交通地理。數學為他攻讀的第二副科,有高等代數、微分方程等。他在題為《瞬時流率時程線學說》的博士論文中,首創了從暴雨推算洪流的半經驗半理論方法,引起業界注意。
黃萬里發表的博士論文“一時轟動校園,為導師所稱贊”,也使他在美國水利學術界長期享有盛譽。事后他總結這段往事,回憶當時他是如何“熱誠地渴望著尋求知識以解決江河洪流問題”。他說他的學習門路是“自己制定的”,其中一條重要門徑是“廣求名師于美國著名大學,從天文、地質、氣象、氣候等各基礎科學學起”。同時,他很注重實踐,除在諾利斯大壩上以工務員身份實習4個月外,他還自己駕車行駛7.24萬公里,看遍了美國的各大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