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痣疣螈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細痣疣螈【拉丁學名】:tylototriton asperrimus命名:unterstein,1930
【俗名】:山臘狗、疣螈、黑痣疣螈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二級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瀕危等級】:漸危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態環境】:林區水塘邊石縫或稻田泥土中
【海拔上限】: 1500
【海拔下限】: 500
【國內分布】:廣東, 廣西, 安徽, 湖南, 貴州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兩棲綱 amphibia → 有尾目 caudata → 蠑螈亞目 salamandroidea → 蠑螈科 salamandridae → 疣螈屬 tylototriton →細痣疣螈 tylototriton asperrimus 形態特征
細痣疣螈皮膚粗糙,有大的疣粒,似細痣,因而得名,在產地還俗稱為山臘狗。體長12—14厘米,尾長5—7厘米。雌性比雄性的體形略大。頭部扁平,寬度大于長度,軀干渾圓或略扁,尾鰭褶弱,末端鈍尖。吻部為梯形,吻端平切,鼻孔近吻端,唇緣平直,沒有唇褶,口角距眼后角下后方較遠,上下頜有細齒,犁骨齒“八”形,前端會合或略分開,位于二內鼻孔之間,向后外側斜行;舌小,卵圓形,前后端與口腔底部粘連,兩側游離。四肢較細而長,前后肢幾等長;前肢前伸指未端達鼻孔;前后肢貼體相對時,指、趾端相遇或略重疊;前肢共有4指,指長順序為3、2、4、1,第一、四指幾相等;后肢有5趾,趾長順序3、4、2、5、1;指、趾較為扁平,末端鈍圓。尾短于頭和身體的長度,尾很側扁,尾肌不發達,背鰭褶較寬而薄,起始于尾基部;腹鰭褶窄而厚;肛部略隆起,肛孔為長裂形。皮膚極粗糙,除唇緣、指、趾及尾下緣光滑外,周身滿布瘰粒和疣粒,頭側脊棱極顯著,自吻端向兩側經過上眼瞼內側與耳后腺相連,耳后腺后端向內彎曲,頭頂部因此顯得凹陷,中間有“v”形脊棱與背正中脊棱相連;沿體兩側各有一排規則的圓形瘰粒13一16枚,一般瘰粒間界限分明,近尾部至尾基部的瘰粒逐遞變小至不顯著;頸褶明顯;胸腹部有細密橫皺紋。除指、趾、肛外緣及尾下緣為桔紅色外,一般全身均為黑褐色,個別呈棕褐色。腹面青石板色。雄性的第二性征表現在肛裂長,其長度大約等于鼻間距,肛孔內壁有小乳突,后部較多;雌性的肛裂短,在繁殖季節隆起略成小丘狀。產卵的環境較為一致,一般都是林木繁茂,水塘常為闊葉樹和竹林所遮蔽,陰暗潮濕,卵產在塘邊坡地上的腐爛落葉之中。或被落葉所遮蓋,翻開落葉,可發現一顆顆晶亮成堆的或分散的卵粒緊貼于潮濕的泥土上或葉片間,每堆約30一52枚左右,有的連續排列,很難區分出每個雌性所產的卵的確切數目。卵為單生,圓形,動物極為淺棕色,植物極為乳白色,卵徑為3一4毫米,連同透明膠膜為6毫米左右。當胚胎發育到后期時,卵膠膜直徑達10毫米。膠膜中的胚胎長15毫米時,眼后角下方有短的平衡枝,前肢有叉狀二指,并有后肢芽;尾長為體長之半,尾背鰭榴前達軀干中部;鰓成羽狀。甚發達,長的超過了尾背鰭褶的起點部位;眼大,位于頭兩側,除卵黃部位為白色外,其余均為棕黑色,散有細白點。幼體體長為20毫米時,前后肢已有3個指、趾,僅個別前肢具4指;體側有肋溝11一12條:50毫米左右時,皮膚光滑,體尾粗肥,尾鰭高,并前達軀干中部;外鰓發達;指、趾及尾下半部為桔紅色,其余部位色黑;咽喉部色較淺;全長54毫米時,已具成體特征,頭部扁平,有疣粒形成;尾背鰭褶只限于尾部,尚有殘留的外鰓;體側有兩縱行小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