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鹟
鳥種:烏鹟 dark-sided flycatcher 鳥種描述:描述:體型略小(13厘米)的煙灰色鹟。上體深灰,翼上具不明顯皮黃色斑紋,下體白色,兩脅深色具煙灰色雜斑,上胸具灰褐色模糊帶斑;白色眼圈明顯,喉白,通常具白色的半頸環;下臉頰具黑色細紋,翼長至尾
鳥種:烏鹟 dark-sided flycatcher
鳥種描述:描述:體型略小(13厘米)的煙灰色鹟。上體深灰,翼上具不明顯皮黃色斑紋,下體白色,兩脅深色具煙灰色雜斑,上胸具灰褐色模糊帶斑;白色眼圈明顯,喉白,通常具白色的半頸環;下臉頰具黑色細紋,翼長至尾的2/3。諸亞種的下體灰色程度不同。亞成鳥臉及背部具白色點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腳-黑色。
叫聲:活潑的金屬般丁當聲chi-up, chi-up, chi-up;不似褐胸鹟粗啞。鳴聲復雜,為重復的一連串單薄音加悅耳的顫音及哨音。
分布范圍:繁殖于東北亞及喜馬拉雅山脈;冬季遷徙至中國南方、巴拉望島、東南亞及大巽他群島。
分布狀況:指名亞種繁殖于中國東北,越冬于華南、華東、海南島及臺灣;rothschildi繁殖于陜西南部的秦嶺、甘肅東南部、青海東南部、西藏東部及四川,越冬于南方;cacabata繁殖于西藏南部。甚常見于常綠林及林地,高可至海拔4000米;在低地越冬。
習性:棲于山區或山麓森林的林下植被層及林間。緊立于裸露低枝,沖出捕捉過往昆蟲。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鳥種描述:描述:體型略小(13厘米)的煙灰色鹟。上體深灰,翼上具不明顯皮黃色斑紋,下體白色,兩脅深色具煙灰色雜斑,上胸具灰褐色模糊帶斑;白色眼圈明顯,喉白,通常具白色的半頸環;下臉頰具黑色細紋,翼長至尾的2/3。諸亞種的下體灰色程度不同。亞成鳥臉及背部具白色點斑。 虹膜-深褐;嘴-黑色;腳-黑色。
叫聲:活潑的金屬般丁當聲chi-up, chi-up, chi-up;不似褐胸鹟粗啞。鳴聲復雜,為重復的一連串單薄音加悅耳的顫音及哨音。
分布范圍:繁殖于東北亞及喜馬拉雅山脈;冬季遷徙至中國南方、巴拉望島、東南亞及大巽他群島。
分布狀況:指名亞種繁殖于中國東北,越冬于華南、華東、海南島及臺灣;rothschildi繁殖于陜西南部的秦嶺、甘肅東南部、青海東南部、西藏東部及四川,越冬于南方;cacabata繁殖于西藏南部。甚常見于常綠林及林地,高可至海拔4000米;在低地越冬。
習性:棲于山區或山麓森林的林下植被層及林間。緊立于裸露低枝,沖出捕捉過往昆蟲。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