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金絲猴
物種名 黔金絲猴 學 名:rhinopithecus brelichi 英文名:guizhou golden monkey 別 名:灰金絲猴 白肩仰鼻猴 牛尾猴 線絨
【分類位置】
目 靈長目 primates
科 猴科 cercopithecidae
屬 仰鼻猴屬 rhinopithecus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一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瀕危 生效年代: 1996
【外形特征】
體型近似川金絲猴而稍小,但尾較之更長。體長為637-690mm,尾長846-905mm。吻鼻部略向下凹。臉部灰白或淺藍,鼻眉脊淺藍。兩肩間有一白色塊斑,肩毛長達160mm。體背灰褐,有的具黃的色調,從肩部沿上肢外側至手背,由淺灰褐漸變為黑色,下肢色澤的變化與上肢相同。頸下、腋部及上肢內側金黃色,股部灰黃。尾基深灰色,至尾端為黑色或黃白色,胼胝周圍黑色。幼體色淡,通體銀灰,頭頂灰色,四肢內側乳灰。尾深灰至尾端為黃白色。
【分布范圍】
分布于貴州省境內武陵山脈之梵凈山。現在的具體分布地點主要在江口縣的月亮壩、柏枝坪;松桃縣的泡木壩、田家壩、白云寺、牛鳳包;印江縣的亞盤嶺、淘金河上游和護國寺。
【生活習性】
棲息地的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活動的海拔高度比川、滇金絲猴都要低,多棲于海拔500-800m河谷闊葉林,夏季則多見于海拔1400-2200m左右的闊葉混交林。也偶見于村寨附近。多為群居性。一般約150-250只,一個群的大小在四季有分合的變化。活動范圍大,最大群有400多只。為多雄多雌的混合家族群。食物為植物性的葉、芽枝、果實及樹皮。雌猴發情季節為夏秋及初冬。主要天敵有豺、大靈貓和云豹等。
【種群現狀】
梵凈山的黔金絲猴,據1991-1993年考察有3個猴群,總數約550-600只,數量增長緩慢。據eudey1987年估計黔金絲猴的總數不超過500-670只。1995年對黔金絲猴進行了系統考察,確認黔金絲猴現存約750只,組成20多個家族,活動范圍約4萬公頃(周曉農等,1995)。
【致危原因 】
1. 在建立保護區之前,由于采伐使森林遭受破壞,尤以北坡較為嚴重,加上采礦等經濟活動對自然植被的破壞,至今尚未完全恢復;
2. 在梵凈山捕殺黔金絲猴的情況也常有發生。據不完全統計1962-1977年就獵殺317只之多。建立保護區后亂砍濫伐尚未完全制止(唐錫陽,1982)。盜獵現象至今也未根除,如在1983、1984、1994年都曾發生過獵殺事件。但總的說來保護還是有所加強,每個猴群也有一定數量,這給種群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棲息地破壞:在建立梵凈山保護區之前,伐木采礦等活動對這一地區破壞嚴重,對黔金絲猴的棲息造成嚴重威脅。
4.過渡利用:由于當地居民有狩獵的習慣,對黔金絲猴的捕殺時有發生。最嚴重的1962年到1977年,據不完全統計就獵殺317只之多。
【現有的保護措施】
黔金絲猴已被列為國家 i 級重點保護動物。1978年在貴州產區建立了梵凈山自然保護區,面積達41300公頃,主要是保護黔金絲猴和珙桐等珍稀動植物及其森林生態系統,1986年又被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建立后,保護工作有所加強。通過宣傳教育,和貫徹有關法規,提高了當地群眾對保護珍稀動物的認識。同時,對亂砍濫伐和盜獵者又繩之以法,如1984年對一起獵捕2只黔金絲猴(致死1只,致殘1只)立案后,受到了法律制裁。因此,金絲猴的保護已做到家喻戶曉。
梵凈山保護區保護區的建立使黔金絲猴的生存有所保障。雖然保護區初期亂砍濫伐、盜獵等現象仍很嚴重,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對當地人的教育和適當引導使這些現象的以避免。目前黔金絲猴的人工飼養正處于研究階段。
【建議的保護措施】
需進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法制,嚴格管理,對非法獵捕的盜伐者應予嚴懲。除了重視對它們本身的直接保護外,也不能忽視對它們賴以為生的棲息環境的保護,特別是猴群主要活動區域和越冬區域的森林保護,否則其種群將得不到恢復和發展。在其分布區內,還應經常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干部和群眾遵紀守法,愛護珍稀動物的自覺性。還應加強對黔金絲猴的生態學研究,尤以種群生態、增長模型和動態研究,不斷地給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但是,對于發展飼養繁殖包括保護區內,都必須嚴加控制。
黔金絲猴又叫灰金絲猴、白肩仰鼻猴。屬于靈長目、猴科、疣猴亞科、仰鼻猴屬。是一種較大的猴子,體重可達15公斤。它的鼻子非常奇特,一般猴子鼻孔向下而它仰天朝上。
黔金絲猴體灰色,兩肩之間有一明顯的白班。世界上僅分布于貴州省梵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不多,非常珍貴,已列為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同時也是世界上瀕危物種之一,被稱為“世界獨生子”。據最新資料目前梵凈山大約有800只。
黔金絲猴主要生活在氣溫適宜、向陽而且果木茂盛的林區,它們爬樹靈活敏捷,活動在高大喬木的樹冠層。站在樹叉上,向周圍觀望窺測,或悠坐樹枝上,嬉戲休息,或跳躍樹冠間,摘吃鮮嫩的樹葉。
黔金絲猴喜歡結群活動,每一群幾只到幾十只不等。它們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一般每天更換一次活動地點,有規律的巡回遷徙。它們活動時,散布面積較寬,約有1.5—2公頃,兩只猴子間最遠距離200—300米。在一棵樹上可以見到一只或幾只,最多見到一棵樹上聚集30多只猴子。它們在樹上坐著、走動、攀爬、跳躍,不時還發出叫聲,斗毆追逐,看起來到處的樹都在搖動,似乎滿山都是猴子。它們坐著時,尾巴自然下垂,不時輕輕的擺動;跳躍起來時,尾搭樹枝,2、3米的距離一躍而過,從高往低還可以更遠,最瀟灑的動作則莫過于單臂抓住樹枝,以悠蕩的方式前進。
黔金絲猴正常活動下叫聲圓潤細長,好似人隔山相喊的“哦—嗬”聲,顯得悠閑自在;斗毆打鬧時聲音粗狂洪亮;發現異常情況時,其中一只公猴會發出特有的警報聲。黔金絲猴生性機敏,對異常的響聲特別敏感,梢有響動,立刻逃跑。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英國生物學家湯姆斯來梵凈山考察,給梵凈山仰鼻猴命名為黔金絲猴。
1963年4月西南動物研究所一行8人來梵凈山考察,發現已滅跡60余年的黔金絲猴成群活動,向社會發出呼吁要求全力保護黔金絲猴。
1986年8月兩只金絲猴失群下山,被山麓農民任某某火槍打死,任某某被判刑2年。同年10月,聯合國第九屆人與生物圈計劃協調理事會將梵凈山自然保護區接納為“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
2005年9月一只金絲猴走散到山麓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羅場鄉,被印江干部群眾救助后送到黑灣河保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