硨磲
硨磲(chēqú--最大的雙殼貝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硨磲科動物的統稱。共有2屬6種,硨磲屬(tridacna)5種,硨蠔屬(hippopus)1種。1、庫氏硨磲(tridacna gigas)又名大硨磲2、鱗硨磲(tridacna squamosa)3、番紅硨磲(tridacna crocea)4、無鱗硨磲(tridacna deras
硨磲(chēqú--最大的雙殼貝
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硨磲科動物的統稱。
共有2屬6種,硨磲屬(tridacna)5種,硨蠔屬(hippopus)1種。
1、庫氏硨磲(tridacna gigas)又名大硨磲
2、鱗硨磲(tridacna squamosa)
3、番紅硨磲(tridacna crocea)
4、無鱗硨磲(tridacna derasa)
5、長硨磲(tridacna maxima)
6、硨蠔(h.hippopus)直徑一般也有0.5米
分布區域:
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特別在印尼、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的低潮區附近的珊瑚礁間或較淺的礁內較多。我國的海南省和南海諸島也有分布。貝殼略呈三角形,殼頂彎曲,殼緣呈波形屈曲。表面灰色,上有數條像被車輪輾壓過的深溝道。外套膜大,顏色鮮艷。硨磲常與大量蟲黃藻(zooxanthellae)共生。這種單胞藻可在硨磲體內循環,并可進行光合作用,供硨磲豐富的營養。硨磲的外套膜邊緣有一種叫玻璃體的結構,能聚合光線,可使蟲黃藻大量繁殖。這種蛤藻的特殊關系,稱為互惠共生。此外,也食浮游生物。硨磲肉可食,大貝殼可用作貯水器或貝雕原料。有的硨磲還能產生珍珠。小型貝殼可燒制石灰或供觀賞。目前,有的國家已對鱗硨磲和無鱗硨磲進行人工養殖并獲成功。
硨磲也叫車渠,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類大型海產雙殼類。世界上報道的只有6種,都生活在熱帶海域的珊瑚礁環境中。中國的臺灣海南、西沙群島及其它南海島嶼也有這類動物分布。它們的貝殼大而厚,殼面很粗糙,具有隆起的放射肋紋和肋間溝,有的種類肋上長有粗大的鱗片。
在海里生活的硨磲,當潮水漲滿把它淹沒時,便張開貝殼,伸出肥厚的外套膜邊緣進行活動。它們的外套膜極為絢麗多彩,不僅有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鮮艷的顏色,而且還常有各色的花紋。
硨磲也和其他雙殼類一樣,也是靠通過流經體內的海水把食物帶進來的。但硨磲不光靠這種方式攝食,它們還有在自己的組織里種植食物的本領。它們同一種單細胞藻類——蟲黃藻共生,并以這種藻類作補充食物,特殊情況下,蟲黃藻也可以成為硨磲的主要食物。
硨磲和蟲黃藻有共生關系,這種關系對彼此都有利。蟲黃藻可以借硨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條件,如空間、光線和代謝產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進行繁殖;硨磲則可以利用蟲黃藻作食物。硨磲之所以長得如此巨大,就是因為它可以從兩方面獲得食物的緣故。
硨磲的基本特性
從寶石學的觀點來看,具有美麗珍珠光澤而顏色潔白、有暈彩且質地細膩的貝殼才可作為寶石,而硨磲貝卻是所有貝類制品中最漂亮的。
它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或珍珠類似,特性如下:
1.化學成分硨磲含碳酸鈣為86.65%~92.57%,殼角蛋白為5.22%~11.21%,水為0.69%~0.97%。另外含微量元素和10多種氨基酸;
2.構造其礦物以文石為主,與珍珠一樣具有特征的層狀構造,外殼光潔明亮,在陽光下能出現七彩虹光;
3.顏色有白色、牙白色與棕黃色相間兩個品種,但以牙白與棕黃相間呈太極形的品種為上品。以耀眼的金絲亮絲和綠色腸管為其特色;
4.光澤珍珠光澤;
5.硬度一般為2.5~3,牙白與棕黃相間的品種可達4;
6.密度2.70g/cm3。
硨磲的用途
硨磲是深海貝類之最大者,長徑達1m左右,殼很厚,內殼為白色而光潤,外殼呈黃褐色,將其尾端最精華者進行切磨,可作佛珠及裝飾寶石。
硨磲是雙殼類中最大的種類,最大的殼長可達1.8米,重量可達500公斤。一扇貝殼便可以供給嬰兒做洗澡盆使用。硨磲的貝殼可以做各種用具,肉可以吃。
在佛教界中,硨磲深受許多師父及信徒們的喜愛。顏色漂亮的硨磲手珠,除了可做裝飾外,配戴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平安。師父們常以27顆以上至108顆的念珠作為配戴及念之用。
在中醫藥中,硨磲貝的尾端曾被認為與珍珠具有同樣的療效,因其所含的微量元素、殼角蛋白及氨基酸有保健、促進身體代謝的功能,有抗衰老及防止骨質疏松的功效,磨或粉末常為喜愛之物。
藥用價值
【性味】①《海藥本草》:大寒,無毒。②《綱目》:甘咸,大寒,無毒。
【功用主治】《海藥本草》:主安神,解諸毒藥及蟲螫。以玳瑁一片,車渠等同,以人乳磨服。
相關文獻:
在當今佛教界流行的寶石種類中,可作為驅邪避兇的寶石應首推“佛教七寶”。何謂“佛教七寶”?據般若波羅多蜜心經記載,此七種寶物為“硨磲、金、銀、瑪瑙、珊瑚、琉璃、琥珀”。
據《妙法蓮花經·普門品》:“為求金銀、琉璃、車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在這七種寶石中大家最陌生也最稀罕的寶石為硨磲,因為它來自印度洋或西平洋深海海域,或少部分因地殼造山運動浮出海面而鮮為人知,因此,它的產量極少而顯得非常珍貴。
另據《廣雅·釋地》,石之次玉者為“硨磲”。或以為僅是據硨磲殼得名而已,與硨磲動物本身并無聯系。
硨磲之名最早見于東漢時代。《本草綱目》中記載,硨磲有鎖心、安神之效,它是海洋貝殼中最大者,直徑可達1m。殼內白而光潤,外殼呈黃褐色,尾端切磨成的珠具車輪溝渠的圖案,因此而得名為硨磲。古人也曾取白色珊瑚和一般較厚的貝殼做成圓珠,把它當作硨磲記者。可見硨磲在古代深受人們的喜愛。據“金剛頂瑜珈念珠經”記載,使用硨磲念珠念佛可得一倍功德。在佛門當中,高僧用它當念珠,清朝的官帽珠飾中,它是六品官員的頂珠,可見它的價值不凡。目前世界名珠中最大的一顆天然海洋貝珠(真主之珠)重6350貝克,就是硨磲所產。
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瓣鰓綱,硨磲科動物的統稱。
共有2屬6種,硨磲屬(tridacna)5種,硨蠔屬(hippopus)1種。
1、庫氏硨磲(tridacna gigas)又名大硨磲
2、鱗硨磲(tridacna squamosa)
3、番紅硨磲(tridacna crocea)
4、無鱗硨磲(tridacna derasa)
5、長硨磲(tridacna maxima)
6、硨蠔(h.hippopus)直徑一般也有0.5米
分布區域:
印度洋、太平洋海域。特別在印尼、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的低潮區附近的珊瑚礁間或較淺的礁內較多。我國的海南省和南海諸島也有分布。貝殼略呈三角形,殼頂彎曲,殼緣呈波形屈曲。表面灰色,上有數條像被車輪輾壓過的深溝道。外套膜大,顏色鮮艷。硨磲常與大量蟲黃藻(zooxanthellae)共生。這種單胞藻可在硨磲體內循環,并可進行光合作用,供硨磲豐富的營養。硨磲的外套膜邊緣有一種叫玻璃體的結構,能聚合光線,可使蟲黃藻大量繁殖。這種蛤藻的特殊關系,稱為互惠共生。此外,也食浮游生物。硨磲肉可食,大貝殼可用作貯水器或貝雕原料。有的硨磲還能產生珍珠。小型貝殼可燒制石灰或供觀賞。目前,有的國家已對鱗硨磲和無鱗硨磲進行人工養殖并獲成功。
硨磲也叫車渠,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類大型海產雙殼類。世界上報道的只有6種,都生活在熱帶海域的珊瑚礁環境中。中國的臺灣海南、西沙群島及其它南海島嶼也有這類動物分布。它們的貝殼大而厚,殼面很粗糙,具有隆起的放射肋紋和肋間溝,有的種類肋上長有粗大的鱗片。
在海里生活的硨磲,當潮水漲滿把它淹沒時,便張開貝殼,伸出肥厚的外套膜邊緣進行活動。它們的外套膜極為絢麗多彩,不僅有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鮮艷的顏色,而且還常有各色的花紋。
硨磲也和其他雙殼類一樣,也是靠通過流經體內的海水把食物帶進來的。但硨磲不光靠這種方式攝食,它們還有在自己的組織里種植食物的本領。它們同一種單細胞藻類——蟲黃藻共生,并以這種藻類作補充食物,特殊情況下,蟲黃藻也可以成為硨磲的主要食物。
硨磲和蟲黃藻有共生關系,這種關系對彼此都有利。蟲黃藻可以借硨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條件,如空間、光線和代謝產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進行繁殖;硨磲則可以利用蟲黃藻作食物。硨磲之所以長得如此巨大,就是因為它可以從兩方面獲得食物的緣故。
硨磲的基本特性
從寶石學的觀點來看,具有美麗珍珠光澤而顏色潔白、有暈彩且質地細膩的貝殼才可作為寶石,而硨磲貝卻是所有貝類制品中最漂亮的。
它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或珍珠類似,特性如下:
1.化學成分硨磲含碳酸鈣為86.65%~92.57%,殼角蛋白為5.22%~11.21%,水為0.69%~0.97%。另外含微量元素和10多種氨基酸;
2.構造其礦物以文石為主,與珍珠一樣具有特征的層狀構造,外殼光潔明亮,在陽光下能出現七彩虹光;
3.顏色有白色、牙白色與棕黃色相間兩個品種,但以牙白與棕黃相間呈太極形的品種為上品。以耀眼的金絲亮絲和綠色腸管為其特色;
4.光澤珍珠光澤;
5.硬度一般為2.5~3,牙白與棕黃相間的品種可達4;
6.密度2.70g/cm3。
硨磲的用途
硨磲是深海貝類之最大者,長徑達1m左右,殼很厚,內殼為白色而光潤,外殼呈黃褐色,將其尾端最精華者進行切磨,可作佛珠及裝飾寶石。
硨磲是雙殼類中最大的種類,最大的殼長可達1.8米,重量可達500公斤。一扇貝殼便可以供給嬰兒做洗澡盆使用。硨磲的貝殼可以做各種用具,肉可以吃。
在佛教界中,硨磲深受許多師父及信徒們的喜愛。顏色漂亮的硨磲手珠,除了可做裝飾外,配戴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平安。師父們常以27顆以上至108顆的念珠作為配戴及念之用。
在中醫藥中,硨磲貝的尾端曾被認為與珍珠具有同樣的療效,因其所含的微量元素、殼角蛋白及氨基酸有保健、促進身體代謝的功能,有抗衰老及防止骨質疏松的功效,磨或粉末常為喜愛之物。
藥用價值
【性味】①《海藥本草》:大寒,無毒。②《綱目》:甘咸,大寒,無毒。
【功用主治】《海藥本草》:主安神,解諸毒藥及蟲螫。以玳瑁一片,車渠等同,以人乳磨服。
相關文獻:
在當今佛教界流行的寶石種類中,可作為驅邪避兇的寶石應首推“佛教七寶”。何謂“佛教七寶”?據般若波羅多蜜心經記載,此七種寶物為“硨磲、金、銀、瑪瑙、珊瑚、琉璃、琥珀”。
據《妙法蓮花經·普門品》:“為求金銀、琉璃、車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于大海。”在這七種寶石中大家最陌生也最稀罕的寶石為硨磲,因為它來自印度洋或西平洋深海海域,或少部分因地殼造山運動浮出海面而鮮為人知,因此,它的產量極少而顯得非常珍貴。
另據《廣雅·釋地》,石之次玉者為“硨磲”。或以為僅是據硨磲殼得名而已,與硨磲動物本身并無聯系。
硨磲之名最早見于東漢時代。《本草綱目》中記載,硨磲有鎖心、安神之效,它是海洋貝殼中最大者,直徑可達1m。殼內白而光潤,外殼呈黃褐色,尾端切磨成的珠具車輪溝渠的圖案,因此而得名為硨磲。古人也曾取白色珊瑚和一般較厚的貝殼做成圓珠,把它當作硨磲記者。可見硨磲在古代深受人們的喜愛。據“金剛頂瑜珈念珠經”記載,使用硨磲念珠念佛可得一倍功德。在佛門當中,高僧用它當念珠,清朝的官帽珠飾中,它是六品官員的頂珠,可見它的價值不凡。目前世界名珠中最大的一顆天然海洋貝珠(真主之珠)重6350貝克,就是硨磲所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