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犀牛 是陸生動物中最強壯的動物之一。約6千萬年前犀牛就已出現,現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和爪哇犀牛等5種。而這五種犀牛都屬于《華盛頓公約》附錄:一類保護動物。
外形特征
它們體長2-4米,重1000-3600公斤,是第二大陸生動物。犀牛腳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長在鼻子上,白犀的角最長可達158厘米,一般為60-100厘米。它們膽小,愛睡覺,喜群居,小牛犢十分依戀母親。犀牛的皮膚雖很堅硬,但其褶縫里的皮膚十分嬌嫩,常有寄生蟲在其中,為了趕走這些蟲子,它們要常在泥水中打滾抹泥。有趣的是有一種犀牛鳥經常停在犀牛背上為它清除寄生蟲。因為人類的大肆捕殺,犀牛的數量已經非常稀少,目前被列為國際保護動物。
犀牛有異常粗笨的軀體,短柱般的四肢,龐大的頭部,全身披著鎧甲似的厚皮,吻部上方長有單角或雙角,頭兩側生有一對小眼睛。它們雖然軀體大,相貌丑陋,卻是些膽小無害、不傷人的動物。一般來說,他們寧愿躲避而不愿戰斗。不過他們受傷或陷入困境時卻異常兇猛,往往盲目的沖向敵人。
犀牛由于皮膚松弛,皮下脂肪發達,故有許多褶皺,褶皺里鉆進不少寄生蟲,全靠一種小小的犀牛鳥為它醫治。若是發現什么特殊情況,犀牛鳥會驟然起飛,大聲啼叫,似乎在向犀牛報警:朋友,注意!朋友,注意!。
犀牛四歲成熟,每胎產一仔,一生也只能生5--6胎,故而繁育稀少,其壽命可長達50年以上。
犀角是名貴的中藥
氣味:苦、酸、咸、寒、無毒。
主治犀角:1、吐血不止。用鵝肝或鴨肝、犀角、生桔梗一兩為末。每服二錢,酒送下。
2、小兒驚 (嚼舌,翻眼,不知人事)。用犀角磨水取濃汁服下,立效。服犀角末亦可。
3、消毒解熱。用生犀角尖,磨水取濃汁,頻頻飲服。
4、下痢鮮血。用犀角、地榆、生地黃各一兩,共研為末,加蜜煉丸,如彈子大。每取一丸,加水一升,煎至五保,去渣,溫服。
附方犀牛是世界上稀有的動物,所以犀牛角貨源很少。現在臨床上用水牛角作為犀牛角的代用品,據說兩藥的療效很相近,請參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編的《中藥志》。
種群現狀
有17500只犀牛生活在非洲及亞洲的野外,1200只在動物園養殖。現存的5種犀牛中,其中3種處于絕種的邊緣,其余2種也將絕種。
非洲犀牛
黑犀牛:3100只在野外(1800年有100萬只),250只在動物園
白犀牛:11670只在野外,780只在動物園
亞洲犀牛
印度/尼泊爾犀牛:2400只在野外,140只在動物園
爪哇犀牛:60只在野外,動物園目前沒有
蘇門答拉犀牛:300只在野外,13只在動物園
犀牛在地球上生存超過5億年,是最原始的動物之一。犀牛的身體就像一個大盔甲,最長達超過4米,重達6噸。犀牛是有蹄動物,前腳和后腳都有3個趾頭。一般來說犀牛都是灰色或棕色,而且大部分犀牛都沒有毛發。
犀牛最大的特點是它們的角。種類的不同,長角的數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兩只角,而亞洲只有蘇門答拉犀牛有兩只角,其余的兩個品種都只有一只角。犀牛角從皮膚中長出來,質地很硬,每年可以長7.6厘米。
非洲犀牛中體型最大的是白犀牛。白犀牛并不是白色,而是跟黑犀牛的顏色一樣,這個名字是從南非白人語言中的“weit”一詞錯譯過來,本來是寬的意思。雄性白犀牛可以長達超過4米,重達6噸。相比較而言,黑犀牛的體型要小很多。在亞洲犀牛中,印度犀牛最大,而唯一有毛的蘇門答拉犀牛最小。
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10來只白犀牛在一起,但是其他種類的犀牛都是單獨活動的。除了交配季節或母犀牛伴幼犀牛。犀牛對幼仔保護至極。母犀牛通常都比較溫順,但當它們跟幼仔在一起時會因為一點點刺激而發起攻擊。犀牛近距離奔跑的速度可以達到45公里每小時,更能在很小的空間急速轉彎。
[font size=2]
生長繁殖
[/font]母犀牛每3到4年生一只小犀牛,孕期為18個月。小犀牛重達100磅。
犀牛利用聲音來交流。它們用鼻子哼、咆哮、怒號,打架時還會發出呼嚕聲和尖叫聲。公犀牛和母犀牛在求偶時都會吹口哨。犀牛眼睛很小而且近視,但卻有犀利的聽覺和嗅覺。
分布范圍
所有這5種犀牛都生存在非洲和亞洲溫暖區。
白犀牛和黑犀牛都生活在非洲的大草原。黑犀牛過去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非洲地區。如今它們卻分散在非洲中部,南部和東南部。白犀牛主要生存在南部非洲,只有一小部分在非洲中部和東部。
而爪哇犀牛則以茂密的東南亞熱帶雨林為家。它們過去生活在從由中國西南到孟加拉再到印尼的大片地區,如今只能在越南和印尼的爪哇島發現它們的蹤跡。而蘇門答拉犀牛也只剩下小部分生活在馬來西亞半島和印尼的蘇門答拉。印度犀牛則生活在印度和尼泊爾的保護區,而獨角犀牛生存在沼澤叢林。
生活習性
犀牛都是草食動物。盡管白犀牛和黑犀牛都以非洲大草原的牧草為食,但它們的飲食方法卻大相徑庭。白犀牛的上唇很寬,可以吃矮小的草;而黑犀牛的唇比較突出,能采集嫩枝再用前臼齒咬斷。正是由于這兩種犀牛的飲食方法有區別,它們才可以共同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
印度犀牛除了以草為主食,還吃一些水果、樹葉、樹枝和稻米。爪哇犀牛吃小樹苗,矮灌木和水果。蘇門答拉犀牛主要在晚間進食,它們吃藤條、嫩枝和水果。
生存威脅
造成犀牛日益減少的原因有盜獵,棲息地的消失和種群的分離。
盜獵
犀牛的最大威脅是人類。由于國際市場還是對犀牛角有所需求,盜獵者因此可獲得非常高的經濟利益。在中國大陸、臺灣、韓國和一些東亞國家,犀牛角被制成傳統藥材。阿拉伯國家把犀牛角看作社會級別的象征;在也門和阿曼,犀牛角被用來制作儀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
在整個80年代,許多盜獵者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數量因此而銳減。從1981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亞黑犀牛倒在了盜獵者的槍下,數量從3000減到100只。由于市場日漸興旺,犀牛總是會處于盜獵的威脅之下。
棲息地的消失
由于人口的增長,犀牛的棲息地日益縮小。在亞洲,因農業和人類定居而對雨林的破壞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毀犀牛的棲息地。
種群的分離
人類占據了越來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別是亞洲犀牛,被村莊和農場分離。這導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獨自生活和近親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相關法律
為了挽救面臨絕種的犀牛,1973年白犀牛和亞洲犀牛都被列入《國際野生物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一中。黑犀牛直到1977年才被列入。這些行動雖然終結了對犀牛的合法交易,但是黑市交易卻變得興旺起來。
[font size=2]
保護級別
[/font]1993年,中國國務院頒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國境內并沒有犀牛,因此沒有犀牛種類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但是作為《國際野生貿易公約》的成員國之一,中國始終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決不購買任何由犀牛制成的產品,包括犀牛角制作的藥材和雕刻品。
*使用替代品:
水牛角的化學成分與犀牛角一樣,有同樣的療效。
阿司匹林等人工合成物質也已經被廣泛地使用。
*告訴朋友和家人犀牛生存的威脅
*減少,再利用,循環利用
*適當處理化學制品和其他垃圾,不要造成污染
*在我們的“全球野生動物保護誓言”上簽名,并轉告朋友和家人
*加入我們的志愿者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