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肩雕
物種名稱
中文名稱:白肩雕中文別名:御雕
拉丁學名:aquila heliac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savigny, 1809
英文名:imperial eagle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科: 鷹科 accipitridae
屬: 雕屬 aquila
外形特征
體大(75厘米)的深褐色雕。頭頂及頸背皮黃色,上背兩側羽尖白色。尾基部具黑及灰色橫斑,與其余的深褐色體羽成對比。飛行時以身體及翼下覆羽全黑色為特征性。滑翔時翼彎曲。幼鳥皮黃色,體羽及覆羽具深色縱紋。飛行時翼上有狹窄的白色后緣,尾、飛羽均色深,僅初級飛羽楔形尖端色淺。下背及腰具大片乳白色斑。飛行時從上邊看覆羽有兩道淺色橫紋。滑翔時兩個翅膀平直,滑翔和翱翔時兩翅也不象金雕那樣上舉成“v”字形,同時尾羽收得很緊,不散開,因而顯得較為窄長。
虹膜-淺褐;嘴-灰色,蠟膜黃色;腳-黃色。
分布范圍
共分化為2個亞種,我國僅有指名亞種,國外分布于歐洲匈牙利、希臘北部、俄羅斯、土耳其、塞浦路斯、印度西北部(過去為繁殖鳥,現為冬候鳥)、非洲東北部、中南半島東南部。國內分布于新疆天山,甘肅蘭州、武威、張掖、酒泉、文縣、甘南、河西、阿克塞、碌曲、瑪曲,青海青海湖,陜西,遼寧旅順,福建,廣東。
生活環境
棲息于山地,可達海拔1,400米的高處,也見于草原、丘陵、河流的砂岸等地。山地闊葉林,和混交林,草原和丘陵地區的開闊原野。 尤其喜歡混交林和闊葉林,冬季也常到低山丘陵、森林平原、小塊叢林和林緣地帶,有時見于荒漠、草原、沼澤及河谷地帶。生活習性
常單獨活動,或翱翔于空中,或長時間地停息于空曠地區的孤立樹上、巖石和地面上。顯得沉重懶散,在樹樁上或柱子上一呆數小時。飛行緩慢似鷲。捕食:覓食方式除站在巖石上、樹上或地上等待獵物出現時突襲外,也常在低空和高空飛翔巡獵。主要以嚙齒類、松鼠、花鼠、黃鼠、跳鼠、倉鼠、田鼠、旱獺以及鴿、鸛、雁、鴨等鳥類為食,有時也食動物尸體和捕食家禽。
叫聲:快速的吠聲owk, owk, owk。
生長繁殖
營巢于高大的密林或林緣的樹上,巢距地面高度約有10-25米。以樹枝筑巢,內襯以獸毛鳥羽、布片等物。隨捉環境和樹種的不同而有變化,有時也有低至2米和高至25米以上的。巢的形狀為盤狀,主要由枯樹枝構成,里面墊有細枝、獸毛、枯草莖和草葉。如果繁殖成功,巢到年還翌年能被繼續利用,通常一個巢能使用很多年,但每年都需要進行修理和補充新的巢材,因此隨著利用年限的增加,巢變得更為龐大。4—5月間產卵,每窩產卵2枚,每窩產卵兩枚,卵白色,有褐色斑點。第一枚卵產出后即開始孵卵,雌雄共同孵卵約一個半月。育雛期間,雌鳥留在巢中,雄鳥捕獵食物來喂,喂時次數多時可達5-6次,雛鳥為晚成性,被有白色絨羽,約43天出殼,55天以后離巢。
美國普渡大學科學家對鳥類的羽毛進行dna分析后發現,中亞地區的白肩雕可能是世界上最忠實的鳥類。 研究人員分析了留在鳥巢中的羽毛dna后,在哈薩克斯坦一個自然棲息地發現一個單獨的白肩雕部落。分析顯示,沒有一只成年鷹會與自己的配偶失散,這種高度的忠實度在鳥類中非常少見,因為絕大部分鳥類會有多個配偶和兒女。
對白肩雕的觀察性研究顯示,這種最大型的捕食鳥屬于單配性動物,即雄性和雌性整個哺育期都會在一起,共同承擔養育后代的責任。
種群現狀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見的季候鳥,種群數量仍在下降且已瀕危。指名亞種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地區。有時遷徙時見于東北部沿海省份,越冬于青海湖的周圍、云南西北部、甘肅、陜西、長江中游及福建和廣東。每年有少量至香港。見“達賁湖自然保護區”。最近兒年中國各地發現白肩雕的記錄,記錄顯示最近3年總共在6個地點發現11只次。其中1994年調查,白肩雕在深圳灣東側的雙子鯉魚山有7只。2005年興凱湖候鳥遷徙簡報記載,發現白肩雕2只。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紅皮書: v
iucn: r
cit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