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兔
【物種信息】
中文學名: 塔里木兔中文目名: 兔形目
中文科名: 兔科
中文屬名: 兔屬
同物異名: lepus yarkandensis gvnther,
中文俗名: 野兔 莎車兔
拉丁文目名: lagomorpha
拉丁文科名: leporidae
拉丁文屬名: lepus
拉丁文種名: yarkand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güther, 1875
英文俗名: yarkand hare
【形態】
體形較小,毛色較淺,體長為29—43厘米,尾長6—11厘米,體重1.2—1.6千克。耳朵較大,耳尖不呈黑色,是它與雪兔最明顯的區別。體毛短而直,夏季背部為沙褐色,雜以灰黑色的細斑,體側為沙黃色,頦、喉及腹部為白色。頭部和顏面的顏色與背部相同,兩頰較為淺淡,眼周色深,呈深沙褐色。頸部下面有沙黃色的橫帶。尾巴的背面的顏色與背部相同,腹面呈白色。冬季的毛色非常淺,從頭部、背部至尾巴的背面均為淺沙棕色。雌獸有3對乳頭,2對在胸部,1對在腹部。體型較小,體長35~43厘米,尾長5~10厘米,體重不到二千克。由于長期適應干旱自然環境,
【分布】
塔里木兔沒有亞種分化,是我國的特產物種,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及羅布泊地區,分布區幾呈環型,包括阿克蘇、若羌、米蘭、阿拉干、尉犁、庫爾勒、巴楚、且末、莎車、和田、喀什等地。以塔里木盆地周圍各縣遠郊尚存1萬只計算,估計目前總數量為20萬只左右。【習性】
塔里木兔是典型的荒漠地帶物種,棲息在塔里木盆地海拔900一1200米的河流和羅布泊附近,以及沿河兩岸的胡楊和紅柳林中、盆地中央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四周的半沙漠草原和塔里木河河水泛濫地區等。一般在早晨和黃昏活動,但隨著季節的不同而有一定變化。冬季為了躲避敵害,僅在黎明之前和黃昏之后才出來覓食,大多活動在長有紅柳的松軟沙丘地帶,挖掘蘆葦、羅布麻、甘草、駱駝刺等植物的根為食,白天則隱匿于灌叢之下。夏季在白天也經常出來活動,常集中到河邊飲水,喜食灌木、半灌木的外皮、幼嫩枝條和綠草等。【繁殖】
夏季是塔里木兔的繁殖期,雄獸和雌獸追逐求偶的活動從2月可以一直延續到7月。雌獸每年繁殖2—3窩,每窩產2一5仔。初生的幼仔全身被毛,睜眼,能活動,哺乳期僅有3一5天,以后便能離開雌獸,獨立生活。【瀕危等級】
iucn瀕危等級: lr/nt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因素】
因為貿易被捕獵:皮張收購, 塔里木兔的毛皮可以利用,肉能食,從60年代以后數量在一些地區明顯下降,尤其是在城鎮的周圍已經基本絕跡。以塔里木盆地周圍各縣遠郊尚存1萬只計算,估計目前總數量為20萬只左右。致危因素 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和羅布泊一帶塔里木兔數量較多,當時在庫爾勒地區平均每人可獵得20只左右。在巴楚縣夏河一帶,6月間在野外統計,每小時可遇見5-10只,1個采集日可得10-20只。從毛皮收購情況看,60年代初,尉犁和輪臺兩縣收購的皮張分別為8千多張和1.3萬余張,前一地區在80年代初竟達到1.2萬余張,可以作為數量有所回升的佐證。然而后一地區的收購量卻一直下降,從60年代中期始,年均2000-4000張左右。據flux,j.e.c.和angermann, r.1990年的報告,1958-1981年間,每年大約生產10000張皮,每年生產數量在逐年減少。尉犁縣的野兔毛皮產量之所以較穩定,其主要因素是地廣人稀,交通不發達,狩獵壓力也相對較小,反之,輪臺以及庫爾勒、喀什等縣市地區。棲息地破壞: 野兔產量逐年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迅速發展、耕地面積和交通量不斷增加、狩獵活動頻繁等。故與以往相比,現在南疆幾乎所有城市或縣城周圍5-10km以內的地區,已很少能發現塔里木兔。另外塔里木兔的棲息地和分布區狹窄,人類的干擾和生境的破壞容易對塔里木兔的生存帶來直接威脅。
【保護措施】
現有保護措施 1988年中國政府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已將塔里木兔劃為Ⅱ級保護動物。保護措施建議 野免皮是當地土產之一,每年冬季在產區可見到被獵殺的野兔在市場上出售。由于塔里木兔系中國特有種,分布范圍有限,又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因此,應對其種群現狀及生態生物學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為今后的科學管理與合理利用提供理論依據。保護措施建議
1、在產區范圍內劃定禁獵期。每年4-8月為野兔配種繁殖季節,應嚴禁此間捕獵;
2、應在科學調查的基礎上,制訂年度的合理狩獵量,以防止過度獵殺而導致資源枯竭;
3、組織好專業狩獵隊伍,發給狩獵證。無證者不得自行狩獵;
4、加強農貿市場管理。如無狩獵證件者,不得在自由市場上銷售野兔或其毛皮;
5、加強對獵民的宣傳教育,使他們能自覺地遵守當地政府制訂的禁獵期和獵取量等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