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
【英文名】 whelk/seasnail【拉丁文學名】busycon canaliculatu(溝螺,亦稱滑殼螺),busycon carica(科諾比海螺),neptunea pribiloffensis(普瑞比洛夫海王螺),kelletta kelletii(凱勒特海螺)【俗名】海螺(sea snail),峨螺,鳳螺(conch) 【分類】 腹足綱,骨螺科
【概述】
貝類主要分為五大綱,全世界有7萬多種,海生的種類可通稱為海螺。
這些軟件類成員通常生活在淺水或平坦的泥地,但也可見于深達600英尺(200米)的深水中。多數海螺使用誘捕箱或拖網捕撈,它們也可是其它產品的順帶捕撈品。因品種差異海螺肉可呈白色至黃色不等。海螺殼大而堅厚,呈灰黃色或褐色,殼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齊而平的螺肋和細溝,殼口寬大,殼內面光滑呈紅色或灰黃色,主要用于水產捕撈也可做工藝品。
個體大小:最大可達18厘米,平均大小7至10厘米
出成率:從活螺到凈肉:25-35%
主要產品:冷凍生品,去臟海螺肉,5磅(2.27公斤)一箱。海螺肉分級:特大(每磅1-3只),大(每磅3-5只),中(每磅5-7只)和小(每磅7只以上)四個級別。
保存處理:冷凍海螺肉在攝氏零下20度時可完好保存一年
口味:中等
質地:堅實
營養指標(每100克)
熱量:137千卡
蛋白質:24克
脂肪:4克
膽固醇:65毫克
非飽和脂肪酸(omega-3):0.15克
鈉鹽:206毫克
主要產地:緬因至佛羅里達及加利福尼亞沿海水域:弗吉尼亞,北卡羅萊納,加利福尼亞,阿拉斯加。阿拉斯加白令海
主要捕撈方式:誘捕箱,拖網
美國平均年產量:1500噸(活海螺)
捕撈季節:4月至11月(弗吉尼亞和北卡羅萊納)。
次品鑒別:
·散發異味表明處理不當,肉質腐敗
·海螺足脫離表明海螺在加工前已死亡
·內臟存留表明處理不當
·冰水中浸泡過久或使用多磷酸鈉,會造成含水量過高,肉質變軟,以及細菌計數過高,產品質量下降
在濟州島清靜海域水深10米左右的干凈的大海里,海螺以裙帶菜,紫菜等海藻類為食的水產物,濟州島世代流傳著一個大病后喝海螺湯就會復原的傳說。海螺在被稱為世界上最長壽國家的日本作為最受歡迎的食品大量輸入。海螺中不僅含有鈣,銀,維他命,氨基化合物酸,而且具有獨特的組織感和溫馨的氣味。
大多數貝類從外觀上看不到雌雄之別,只有在它們生兒育女的季節褃,才能從它們生殖腺的顏色上區分出雌雄來。生殖腺一般包括有紅色、粉紅色、淡黃色和乳白色等。
最典型的要屬貽貝,在它的繁殖季節褃,雄性生殖腺為乳白色,雌性生殖腺為紅色,從顏色上就可把它們區分開了。
海螺幾乎食用任何一樣東西,它們可用它們的硬殼撬開或擊碎其它軟件動物的外殼來覓食殼內的肉。它們通過一只大而健壯的足來行走,而來自這只足的肉使海螺成為全球共享的海鮮產品。多數海螺體長約為7至10厘米,某些可長至近20厘米。多數海螺可產出100至450克去殼凈肉。
美國境內水域有多種海螺,而產量最大的是溝螺(busycon canalic-ulatu),亦稱滑殼螺。盡管這種海螺從緬因至佛羅里達的淺水沙底均有分布,幾乎所有商品海螺全部來自弗吉尼亞和北卡羅萊納水域。那里駕駛小船的漁民使用以鱟為誘餌的誘捕箱捕撈,年產量近1500噸。幾乎所有產品均出口至亞洲地區,主要是香港和中國。溝螺肉色為黃色,質地與象拔蚌相似。
在大西洋海岸,漁民們也大量捕撈科諾比(knobby)海螺(busycon carica)。這種海螺價值不如溝螺,肉色為白色。這種海螺通常加工成罐頭,銷往美國國內市場。
捕撈溝螺始自20世紀90年代初,那時溝螺作為價值更高的加勒比海螺的替代品出口至香港。在1995年,當象拔蚌價格飆長的時候,溝螺需求迅速增長用以替代象拔蚌。近年來,平均每年有800噸溝螺出口至亞洲市場,其中約半數銷往香港。
活溝螺捕撈后運至加工廠,在那里用機器破開貝殼。海螺肉經手工摘除內臟。海螺足未脫離表明海螺在加工時依然存活(海螺足脫離表明海螺已死亡)。海螺肉通常用冰水浸泡12-18小時,分級后以5磅(2。27公斤)一塊包裝。海螺肉分為特大(每磅1-3只),大(每磅3-5只),中(每磅5-7只)和小(每磅7只以上)。四個級別在成品中所占比例幾乎相同。
拉斯加巨大的白令海大陸架擁有大量海螺資源。日本捕撈船于20世紀70年代開發了普瑞比洛夫(pribilof)海王螺(neptunea pribiloffen-sis)捕撈場,一度年產量超過5千噸。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數只美國捕蟹船轉為以海螺為主的捕撈作業,在1996年產量突破1500噸。活海螺直接運抵加工廠,在那里經煮熟并摘除海螺肉,冷凍出口至日本。后來因日本的海螺價格下跌,漁民們因無利可圖便停止捕撈。
如今中國逐漸成為阿拉斯加海螺的一個巨大潛在市場。加工商對向中國出口整只海螺,經加工后供應當地市場表現出渾厚興趣。阿拉斯加海螺肉的色澤和質地與象拔蚌十分相似。然而,由于順帶捕撈的阿拉斯加雪蟹死亡率較高,限制了海螺的捕撈,阿拉斯加海螺資源將難以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
在加利福尼亞可少量捕撈凱勒特(kellet)海螺,這種海螺是誘捕蟹和龍蝦時偶然捕獲的。這種海螺大多鮮活銷往加州及亞洲的餐館。這種海螺肉色呈淡橙色和白色,質地十分堅實。
【相關資料】
貝類的繁殖
貝類是卵生或卵胎生動物(是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間的一個過渡品種,鯊魚也是卵胎生的)。
貝類的數量
貝類是自然博物中僅次于昆蟲之一大群,是地球上第二大群的動物全世界約11萬五仟多種貝類。
貝類動物和其他動物的不同
貝類動物和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是具有兩種特殊器官,一為能分泌制造貝殼的外套膜,二為用來,吃東西的齒舌,單就具有“貝殼”這一件事,就夠特別了。雖然有許多其他動物具有外殼,海膽昆蟲或螃蟹,但它們的外殼很容易破碎,也稱不上美麗。
貝類的收藏
1.采集:以海灘撿尋為上策,避免采集活貝。
2.記錄:記錄產地,棲息環境之相關資料。
3.清洗:清除貝殼內之殘留物及外殼之附生物。
4.鑒定:鑒定采集貝類之學名。
5.收藏:避免長期曝露在光線下,以有系統分類收藏。
貝殼的形成
貝殼通常都長在軟體動物之外。貝殼最主要的功能是支撐動物體,它們可以保護動物體不被敵人吃掉,還能夠保護動物體避免過分干燥而死亡。貝殼是外套膜的邊緣細胞所分泌的碳酸鈣所形成的。
軟體動物的血中合有大量的碳酸鈣。這些碳酸鈣是軟體動物由水中及食物中吸收的。外套膜邊緣的細胞可以將血液中的碳酸鈣濃縮,并且使它們形成類似方解石和亞拉岡石的礦物結品。亞拉岡石的結晶形式便是真珠層。貝殼最先分泌形成的是外殼層,由外套膜的外部形成。外殼層形成之后,碳酸鈣才在外殼層的內面,形成中殼層和內殼層。
貝殼是來自于外套膜的分泌物,成長中的貝類,肉體逐漸長大,外套就被推著向外移,分泌物就從殼口外唇及殼軸上一直疊上去,於是貝殼類就沿著螺旋方向長大。貝殼的殼是會長大的,有人誤認貝殼會換殼,是因與寄居蟹混淆所致,寄居蟹乃借用貝殼為居,本身并非貝類,而屬節肢動物,不能自行制造石灰質外殼,身體逐見長大,必然得時換殼,以供安身。
雙殼貝的年齡
雙殼貝會不斷分泌碳酸鈣,使貝殼愈來愈大;更可從一圈圈的環紋推算出他的年齡
最珍貴的貝類
在貝類中最珍貴的是翁戎螺(龍宮貝)和鸚鵡螺,它們在五億年前即生存於地球上,是“活化石”。
最毒的貝類
最毒的是芋螺,它的齒舌倒鉤的毒箭,在捕食時會射出毒液,注入獵物體內,使其昏迷麻醉,但因外形奇特,殼的花紋和色彩艷麗多變化,很討人喜愛。
貝類綱
貝類主要分為五大綱,80%屬于腹足類是軟體動物中種類最多的成員,
全世界有7萬多種,陸生的種類俗稱蝸牛,海生的種類通稱海螺,當身體長大時,貝殼的大小和厚度也會隨之增長。為第二大綱雙殼類沒有明顯的頭部,也沒有齒舌,但靠著發達的出入水管可濾食水中的浮游生物。雖然吃的是小東西,但世界上最大的貝殼-巨硨磲蛤(殼寬近140公分,重200多公斤)卻是雙殼類。而如此巨大的殼也是由外套膜慢慢分泌制造的。有時外界的異物或砂粒進入外套膜與雙殼之間而被外套膜包圍并不斷分泌珍珠層,到了相當厚度就形成珍珠。雙殼類另有一個特殊的構造叫閉殼肌,可控制雙殼的開閉,達到輔助運動和躲避掠食者的效果。
腹足綱和雙殼綱的總和,已然約占軟體動物的百分之九十左右,有許多腹足類和雙殼類都是餐桌上的佳肴。掘足綱、頭足綱和多板綱為數極少。目前較合理的分類系統是將軟體動物門分為八個綱。
【樂器】
海螺,古稱貝、蠡。是藏、蒙古、滿、納西、傣、京、漢等族唇振氣鳴樂器。藏語稱董、措董、董嘎爾。蒙古族稱凍思。傣語稱海三。漢語稱梵貝、法螺、螺號、玉螺、玉蠡等。流行于佛教寺院和全國各地,尤以西藏、內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肅、廣東、廣西、福建、遼寧、吉林等省區最為盛行。
海螺樂器的歷史
歷史悠久,自古為佛教法器之一。源于印度、東南亞諸國,隨佛教傳入我國。佛教經典多有記載,鳩摩羅什(343年—413年)譯《妙法蓮花經》卷一中提到“吹大法螺”,方便品中有:“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求那跋陀羅(394年—468年)譯《大法鼓經》上卷也有:“吹大法蠡。”佛教傳入西藏后,在寺院中即使用了海螺。南北朝時,海螺已在我國北方民間廣泛流傳,北魏時期(386年—534年)云崗石窟雕刻中已有吹螺的伎樂形像。隋唐時期,海螺用于九、十部樂的西涼、龜茲、天竺、扶南、高麗諸樂中。《舊唐書·音樂志》載:“貝,蠡也,容可數升,并吹之以節樂,亦出南蠻。”唐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南方驃國(今緬甸)所獻樂器有玉螺,所獻樂曲大都與佛教有密切關系。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驃國樂》詩中有:“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一擊文身踴”之句。宋代陳《樂書》“梵貝”條有:“貝,蠡之大者也。今之梵樂用之以和銅鈸,釋氏所謂法螺。”明代王圻《三才圖會》:“即以螺之大者,吹作波之音,蓋仿佛于笳而為之者。”海螺除在佛教寺院用作法器外,還用于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軍事、勞動和娛樂生活中。據西藏古代文獻記載,當筒欽尚未出現以前,在藏傳佛教寺院中是以法螺為主要吹奏樂器的,后來,筒欽便取代了法螺的地位。近代,海螺在佛教寺院中,僅用于誦經間歇時演奏和羌姆表演。
現代海螺采用海水中天然長成的大海螺殼制作(圖135),螺殼呈螺旋狀。大小不一,一般全長25厘米~33厘米。多選用顏色清白或有花條紋的海螺為佳,磨穿螺尖作吹嘴,并將吹嘴做成圓錐形或直筒形,外徑2厘米~3厘米,中心吹孔較細,孔徑只有1厘米,有的在螺的兩端鉆孔、穿以細皮繩,平時不吹奏時可斜掛于胸前或腋下。海螺裝飾較為精美,一般多鑲嵌銅或銀片為飾,顯得分外莊重和美觀。不僅制成金屬吹嘴,在螺身中部至螺口也鑲以銅或銀片,制成翅形的裝飾物,在翅尾還綴有圓環,系以絲穗或彩綢為飾。西藏拉薩布達拉宮珍藏的一支銀翅法螺,全長57.7厘米,翅長38.2厘米、翅寬23厘米,吹嘴長11厘米、直徑4.2厘米、孔徑1.8厘米,堪稱法螺之最。西藏薩迦縣薩迦寺珍藏有一支完好的元代海螺,相傳為元代皇帝欽賜。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海螺多支,螺體多為白色,帶有棕色、黃色條紋或斑紋,全長30厘米左右,螺口為不規則橢圓形,長徑14厘米~16厘米、短徑4厘米~11厘米。其中有一支極為珍貴的清代貝,全長35厘米,為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所制,取天然生長的清白色海螺,鑲嵌以銅制吹嘴,螺身鑲嵌翅形銅片為飾,一面鏤刻精美花紋,一面刻有“乾隆御制”四字。這些海螺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
吹奏時,左手持握螺口,兩唇緊貼吹嘴送氣,發音作嗚嗚聲。每支海螺可發出一個基本穩定的長音,因螺身大小不同,發出的音高也各異,一般在小字組至小字一組之間。海螺的音色與螺紋的粗細和多少有直接關系,一般說來,螺紋細、少者音色較明亮,反之音色較深厚。除作為法器用于佛教寺院外,在藏區尼姑庵里,要用吹貝祭奠死者。漢族地區也廣為流傳,在浙東民間器樂合奏舟山鑼鼓中,海螺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在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地區,民間常以吹奏海螺召集群眾聚會。
用海螺聽大海的聲音
浪漫的說法。科學的解釋是,貝殼的結構使它依靠共振放大了環境中某些特定頻率的聲音,比如人體血液流動的聲音。 所以把貝殼放在耳邊,你聽到的多半是來自自己內心深處血液沸騰的聲音。
【中藥】
[別名]:瓷螺、交螺、海窩窩、海牛牛
[來源]:骨螺科動物紅螺rapana thomasiana crosse的貝殼。洗凈曬干。
[性味歸經]:甘,寒。
[功能主治]:制酸,化痰,軟堅,止痙。用于胃痛,吐酸,淋巴結結核,手足拘攣。
[用法用量]: 1~3錢,研粉服。
【飲食】
油爆海螺
[風味特點]
1.“油爆海螺”是明清年間流行于登州、福山的傳流海味菜肴。山東沿海盛產海螺,以蓬菜沿海產的“香螺”為主。
2.“油爆海螺”是在山東傳統名菜油爆雙脆、油爆肚仁的基礎上沿續而來的。此菜色澤潔白,質地脆嫩,熒包料,油包芡,烈油爆汁,食后盤內元湯汁,只有一些油。
[主料輔料]
鮮海螺肉 250克 清湯 50克 蔥 20克 醋 25克 菜心 30克 胡椒粉 1克 精鹽 4克 熟豬油 50克 蒜 10克 (耗100克)紹酒 15克 濕淀粉 25克 味精 3克 水發木耳 15克
菜系:山東菜,魯菜
[烹制方法]
1.鮮海螺肉用精鹽、醋搓出粘液,用清水漂洗干凈,用刀片成0.1厘米厚的薄片,用開水永過,撈出控凈水分備用。
2.將蔥切成1厘米長的絲,蒜切片,木耳、菜心分別用開水悼一下,用精鹽、味精、紹酒、醋、胡椒粉、清湯、濕淀粉兌成滋水備用。
3.炒鍋內加入熟豬油,用旺火燒至八九成熱時,將海螺肉下油一觸,迅速倒人漏勺內控凈油。
4.炒鍋留底油,燒熟后下入蔥姜爆鍋,隨即倒入海螺肉、木耳、菜心及兌好的滋水,快速顛翻出盤即成。
酒烹海螺
1.材料 :小型海螺一斤,姜/蒜蓉,蔥花,辣椒片。
2.調味料 :米酒/紹興酒各一大匙,醬油一大匙,清水兩大匙。
3.做法 :一大匙油燒熱,放入姜/蒜蓉,蔥花,辣椒片爆香,加海螺和所有調味料,上蓋燒煮至湯汁收干即可。
[工藝關鍵]
1.鮮海螺肉用精鹽、醋搓制時,要輕輕揉搓不要將海螺肉搓碎。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可將海螺肉放在清水中浸泡一會,使其吸水漲大。
2.水焯、油觸的時間要短,以保證海螺肉質的脆嫩,如時間過長則肉老,并且要控凈余油、水分。
3.芡汁熟后,要離開火口顛糊,迅速出勺。
吹奏樂器,聲音悠長高亢,
穿透力強,象征吉祥和順,平安幸福.因
其音傳的遠故還有另一意義:在佛祖登
壇說法之前,其座前阿難,迦葉兩弟子
即先行出來告曉示眾,使其各歸其位,
靜聽說法.其狀類似縣官升堂時,堂前
兩班衙役發出的哼嗚聲.此外,海螺還
有通知眾喇嘛上殿念經的作用.海螺常
與恒格勒格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