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兔
【物種信息】
中文學名: 海南兔中文目名: 兔形目
中文科名: 兔科
中文屬名: 兔屬
同物異名: lepus peguensis hainanus ellerman, j.r. t.c.s.morrison-scott, 1951, lepus peguensis blyth, lepus hainanus swinhoe,
中文俗名: 兔子 草兔
拉丁文目名: lagomorpha
拉丁文科名: leporidae
拉丁文屬名: lepus
拉丁文種名: hainan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swinhoe, 1870
英文俗名: hainan hare
【形態】
體形較小,耳朵向前折時不能達到鼻端,與雪兔和塔里木兔不同。體長35—39厘米,尾長4—7厘米,體重1.1—1.8千克。頭小而圓。毛色比較鮮艷,尤其是在冬季,頭頂和背部為棕黑色,腹部大多為乳白色,體側為棕黃色和棕白色相混雜。眼先和眼眶的周圍為白色,頦部為純白色,頸部下面為棕黃色,前肢棕褐色,后肢的內側棕黃色,外側白色。四肢的趾掌均為烏棕色。尾巴的上面為黑色,下面純白色。上頜門齒齒面縱溝的斷面為倒置的“y”形,里面充滿了粘膠狀物質。【分布】
海南兔是海南島的特產。過去曾廣泛分布于除深山區外的廣大丘陵臺地及平原的荒丘上。50-60年代海南島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廣大郊野,幾乎到處都有野兔,是本島各地的常見種。目前只在西南部等個別尚未完全開墾的荒野角落,以及少數保護區里尚有蹤跡。分布在海南的陵水、東方、白沙、儋縣、樂東、昌江等地。【習性】
海南兔棲息在丘陵平野的灌叢低草坡和濱海地區的旱生性草原中,在地勢較為平坦、干爽、草木叢堆間雜的地帶較多,而從不到高山地區活動。喜歡在草叢中棲居,不住地穴,也不善于挖掘洞穴。主要在夜晚活動,從天黑時開始到次日凌晨,以午夜前最為活躍,后半夜活動較少,但有時白天也會出來覓食。性情溫馴怯弱,御敵能力差,通常以逃跑、跳躍和藏匿等方法躲避敵害。【種族現狀】
數量不詳。過去海南兔分布很普遍,是一般狩獵最容易獲得的獵物。但目前已經相當罕見。從目前尚有兔分布的幾處估計,現存量已不足千只。【瀕危等級】
iucn瀕危等級: vu a1ac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因素】
作為食物被捕獵:海南兔的肉可以食用,50年代初,許多地方晚上出獵,無論是用槍還是用棍,一陣功夫就能打得3、5只,數量之多估計當在萬只以上。由于荒地開墾和長期捕殺,70年代之后野兔越來越少,那種用木棍也敲得到的絕大部分地區,是滅跡最快、最早的地區。同時它也是產地的毛皮獸之一,皮鞣制后可作衣帽、手套和皮褥等,但質量并不高。從前年產量可達10000張,大大超過家兔的皮張。但從70年代開始產量明顯下降,每年甚至已不足1000張。棲息地破壞:荒地開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