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羽鵜鶘
基本資料
學名: pelecanus onocrotalus。別名:塘鵝、鵜鶘,屬于鵜鶘科,
科屬:鸛形目 >; 鵜鶘科 >; 鵜鶘屬 ciconiiformes >; pelecanidae >; pelecanus crispus
習性:喜群棲,捕食魚類。
保護級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分布狀況
分布范圍:分布從東南歐至中國。分布于歐洲東南部、非洲北部和亞洲東部一帶。國內見于北方,冬季遷至南方,少量個體定期在香港越冬。 產于新疆、青海及山東以南沿海等地。分布狀況: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數量稀少并有區域性。見于中國北方,冬季遷至南方,少量個體定期在香港越冬。
形態特征
大型水禽。體長160~180厘米。嘴鉛灰色,長而粗,上下嘴緣的后半段均為黃色,前端有一個黃色爪狀彎鉤。下頜上有一個橘黃色或淡黃色大型皮囊。體羽主要為銀白色,并有灰色。飛羽為黑色,有白色羽緣。頭上的冠羽呈卷曲狀。頰部和眼周裸露的皮膚均為乳黃色或肉色。頸部較長。翅膀寬大。尾羽短而寬。腿較短,腳為藍灰色,四趾之間均有蹼。體羽灰白,眼淺黃,喉囊橘黃或黃色。翼下白色,僅飛羽羽尖黑色(白鵜鶘翼部的黑色較多)。頸背具卷曲的冠羽。額上羽不似白鵜鶘前伸而是成月牙形線條。
虹膜-淺黃,眼周裸露皮膚-粉紅;嘴-上顎灰色,下顎粉紅;腳-近灰。
叫聲:繁殖期發出沙啞的嘶嘶聲。
生活習性
卷羽鵜鶘分布于歐洲東南部、非洲北部和亞洲東部一帶。棲息于內陸湖泊、江河與沼澤,以及沿海地帶等。喜歡群居。鳴聲低沉而沙啞。善于飛行和游泳,也善于在陸地上行走。頸部常彎曲成“s”形,縮在肩部。以魚類、甲殼類、軟體動物、兩棲動物等為食。棲息于湖泊、江河、沿海水域,喜群居和游泳,但不會潛水。以魚為主食。成年鵜鶘一般配對生活,在地面營巢產卵。每窩產卵1~3枚。兩性孵卵并喂雛。剛出蛋殼的小鵜鶘體色灰黑,不久就生出一身淺淺的白絨毛。親鳥以半消化的魚肉喂雛鳥,等雛鳥長大后,把頭伸進親鳥張開的嘴巴的皮囊里,啄食帶回的小魚。
婚配為一雄一雌。繁殖期為每年4~6月。營巢于近水的樹上。每窩產卵3~4枚,卵為淡藍色或微綠色。由親鳥輪流孵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