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孔魚
雙孔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拉丁文學名 : gyrinocheilus aymonieri英文學名:biforated carp , double gallopening carp 俗名:爬墻魚 分類學地位:鯉形目,雙孔魚科,雙孔魚屬。形態特征:一般個體體長為100-150毫米。身體近圓筒形,頭側具有2對鰓孔,在主鰓孔上角具一入
雙孔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拉丁文學名 : gyrinocheilus aymonieri
英文學名:biforated carp , double gallopening carp
俗名:爬墻魚
分類學地位:鯉形目,雙孔魚科,雙孔魚屬。
形態特征:一般個體體長為100-150毫米。身體近圓筒形,頭側具有2對鰓孔,在主鰓孔上角具一入水孔,通入鰓腔。鰓耙細小,排列緊密。側線鱗40-41。背鰭起點在胸、腹鰭起點的正中點;偶鰭與臀鰭均小;尾鰭叉形。體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略扁,背部和體側各具8-9個黑斑,有時成2行。尾鰭具點狀條紋,其余各鰭灰色。頭背扁平,眼間隔寬大。吻部有凹陷,并有瘤狀突起。 沒有口角須。上下唇連合形成一個碗狀的吸盤,其上密布環狀排列的乳狀突,使整個 口部成為強有力的吸著器。正常鰓孔的上方還具一小鰓孔,故名之。 雙孔魚是云南特有種,僅見于瀾滄江下游的勐海、勐臘。
生活習性:喜歡棲伏于山區河溪底質多石的河流中,多棲息于急流處,能在靜水中生活,是 一種高度適應于急流環境的魚類。它的兩個鰓孔具有獨特的呼吸功能,呼吸時水經上 鰓孔進入口腔,使口更專業化而不影響其吸附功能。用口吸附在石塊或其它物體的表面,水流從入水孔進入,進行氣體交流,而后由鰓孔排出,以代替口的開合。可憑其強有力的口器吸附在水壩 的護坡上,因此又有“爬墻魚”之稱。 每分鐘呼吸230-240次,遠較其它魚類為多。以著生藻類、植物碎屑等為食。6-7月河水猛漲時在溪流中產卵。
價值:雙孔魚屬僅在中印半島有2-3種,在我國僅此一種。因適應急流生活,口高度進化為吸盤,是生物于環境適 應的不可多得的例子, 在魚類分類學和比較解剖學上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在教學和科研都是珍貴標本,加之沿河漁民多在產卵季節捕捉,故數量銳減,已瀕臨滅絕。
拉丁文學名 : gyrinocheilus aymonieri
英文學名:biforated carp , double gallopening carp
俗名:爬墻魚
分類學地位:鯉形目,雙孔魚科,雙孔魚屬。
形態特征:一般個體體長為100-150毫米。身體近圓筒形,頭側具有2對鰓孔,在主鰓孔上角具一入水孔,通入鰓腔。鰓耙細小,排列緊密。側線鱗40-41。背鰭起點在胸、腹鰭起點的正中點;偶鰭與臀鰭均小;尾鰭叉形。體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略扁,背部和體側各具8-9個黑斑,有時成2行。尾鰭具點狀條紋,其余各鰭灰色。頭背扁平,眼間隔寬大。吻部有凹陷,并有瘤狀突起。 沒有口角須。上下唇連合形成一個碗狀的吸盤,其上密布環狀排列的乳狀突,使整個 口部成為強有力的吸著器。正常鰓孔的上方還具一小鰓孔,故名之。 雙孔魚是云南特有種,僅見于瀾滄江下游的勐海、勐臘。
生活習性:喜歡棲伏于山區河溪底質多石的河流中,多棲息于急流處,能在靜水中生活,是 一種高度適應于急流環境的魚類。它的兩個鰓孔具有獨特的呼吸功能,呼吸時水經上 鰓孔進入口腔,使口更專業化而不影響其吸附功能。用口吸附在石塊或其它物體的表面,水流從入水孔進入,進行氣體交流,而后由鰓孔排出,以代替口的開合。可憑其強有力的口器吸附在水壩 的護坡上,因此又有“爬墻魚”之稱。 每分鐘呼吸230-240次,遠較其它魚類為多。以著生藻類、植物碎屑等為食。6-7月河水猛漲時在溪流中產卵。
價值:雙孔魚屬僅在中印半島有2-3種,在我國僅此一種。因適應急流生活,口高度進化為吸盤,是生物于環境適 應的不可多得的例子, 在魚類分類學和比較解剖學上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在教學和科研都是珍貴標本,加之沿河漁民多在產卵季節捕捉,故數量銳減,已瀕臨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