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紋蛙
名稱
學名hoplobatrachus rugulosus英文名chinese bullfrog
俗稱∶田雞、青雞
分類
屬于蛙科ranidae特征
虎紋蛙是蛙類中體形較大而粗壯的一種,雌性比雄性大,體長可超過12厘米,體重250—500克。它的皮膚極為粗糙,頭部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的斑紋。背部呈黃綠色略帶棕色,有十幾行縱向排列的膚棱,膚棱間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規則的斑紋,咽部和胸部還有灰棕色斑。前后肢有橫斑。由于這些斑紋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圓,趾間具全蹼。前肢粗壯,指墊發達,呈灰色。雄蛙具外聲囊一對。虎紋蛙的頭部一般呈三角形,頭與軀干部沒有明顯的界限。頭端部較尖,游泳時可以減少阻力,便于破水前進。口十分寬大,除捕食外,一般很少張開。眼睛位于頭的背側或頭兩側。上方和下方都有眼瞼,與眼瞼相連的還有向內折疊的透明瞬膜,在潛水時,瞬膜上移可以蓋住眼球。外鼻孔上有一個鼻瓣,可以隨時開閉,以控制氣體的進出。雄性頭部腹面的咽喉側部有一對囊狀突起,叫做聲囊,是一種共鳴器,能擴大喉部發出如犬吠般的洪亮叫聲,起到吸引雌性的作用。軀干部有兩對肢體。前肢短,具4趾,主要起支撐身體前部的作用,還能協助捕食和在游泳時平衡身體。后肢較長,具5趾,趾間具蹼,主要是在水中游泳和在陸地跳躍時起推進作用。
由于眼睛的結構,一般蛙類只能看到運動的物體,故只能捕食活動的食物。但虎紋蛙與一般蛙類不同,不僅能捕食活動的食物,而且可以直接發現和攝取靜止的食物,如死魚、死螺等有泥腥味的水生生物的尸體。它對靜止食物的選擇不但憑借視覺,而且還憑借嗅覺和味覺。虎紋蛙主要在晚上出來活動和覓食,白天較少。它的舌根生在下頜前端,舌尖分叉,捕食時粘滑的舌頭迅速翻轉,射出口外將昆蟲捕獲,卷入口中。它還有另一種與其他蛙類不同的捕食方式,當發現獵物時,便向獵物跳過去,舉頭后仰并張開下頜,迅速伸出舌頭一揮,掃出一個180度的弧線,在完成擺動前就準確地觸到獵物,這個長而柔軟的舌頭便會將其包住,接著迅速地縮回舌頭,把獵物帶進口中,再吞到胃里,這個過程只需一瞬間即可完成。此外,還具有在淺水區域捕獲水中昆蟲、魚類等的能力,這時它用下頜捕捉獵物,用嘴咬住之后吞食。
習性
虎紋蛙的食物種類很多,其中主要以鞘翅目昆蟲為食,約占食物量的36%,其他包括半翅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的昆蟲、蜘蛛、蚯蚓、多足類、蝦、蟹、泥鰍,以及動物尸體等。令人難以致信的是它還吃澤蛙、黑斑蛙等蛙類和小家鼠,而且它們在虎紋蛙的食物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看來它不僅長了一身虎紋,也的確是蛙類中名不虛傳的“猛虎”。虎紋蛙是冷血的變溫動物,沒有恒定的體溫,不僅體溫低,而且常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陰雨天溫度下降較多時,它會暫時停止攝食活動,生長速度變慢甚至停止。它以冬眠的方式渡過寒冷的冬天,在進入冬眠前,往往有一個積極取食的越冬前期,此時它大量地捕食,為越冬貯存養料。
虎紋蛙的繁殖期為5—8月,冬眠蘇醒后,立即進行繁殖活動。它在水中進行體外受精,卵孵化后成為蝌蚪,具有一系列適應水中生活的幼體特征,而且隨著發育階段的不同,形態特征也隨之而變化,蝌蚪經過變態發育為蛙,然后再轉移到陸地生活,所以它的生活史包括卵、蝌蚪和蛙三個階段。
分布范圍
虎紋蛙的分布范圍較廣,我國在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廣東、廣西、貴州、福建、臺灣、云南、江西、海南、上海、河南、四川和陜西南部等地均有分布,在國外還見于南亞和東南亞一帶。它屬于水棲蛙類,常生活于丘陵地帶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溝渠、水庫、池塘、沼澤地等處,以及附近的草叢中。白天多藏匿于深淺、大小不一的各種石洞和泥洞中,僅將頭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動,則迅速捕食之,若遇敵害則隱入洞中。雄性還占有一定的領域,即使在密度較大的地方彼此間也有10米以上的距離。當它們發現其他同類在領域中活動時,便很快跳過去將入侵者趕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