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腹鷹
鳥種:赤腹鷹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物種命名人及年代:horsfield, 1821異名: falco soloensis horsfield, 1821 英文名:chinese goshawk別名:鵝鷹、紅鼻士排魯鷂、鴿子鷹分類:隼形目(falconiformes)、鷹科(accipitridae)、鷹屬(accipiter)描述:中等體型(33厘米)的鷹類
鳥種:赤腹鷹
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horsfield, 1821
異名: falco soloensis horsfield, 1821
英文名:chinese goshawk
別名:鵝鷹、紅鼻士排魯鷂、鴿子鷹
分類:隼形目(falconiformes)、鷹科(accipitridae)、鷹屬(accipiter)
描述:中等體型(33厘米)的鷹類。 下體色甚淺。成鳥:上體淡藍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側尾羽具不明顯黑色橫斑;下體白,胸及兩脅略沾粉色,兩脅具淺灰色橫紋,腿上也略具橫紋。成鳥翼下特征為除初級飛羽羽端黑色外,幾乎全白。亞成鳥:上體褐色,尾具深色橫斑,下體白,喉具縱紋,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橫斑。
虹膜-紅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蠟膜橘黃;腳-橘黃。
叫聲:繁殖期發出一連串快速而尖厲的帶鼻音笛聲,音調下降。
分布范圍:繁殖于東北亞及中國;冬季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新幾內亞。
分布狀況:不罕見,在整個中國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遷徙經過臺灣及海南島。
習性:喜開闊林區。常追逐小鳥,也吃青蛙。通常從棲處捕食,捕食動作快,有時在上空盤旋。
保護:赤腹鷹數量甚少而極珍稀,被列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也已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Ⅱ,予以保護。
學名:accipiter soloensi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horsfield, 1821
異名: falco soloensis horsfield, 1821
英文名:chinese goshawk
別名:鵝鷹、紅鼻士排魯鷂、鴿子鷹
分類:隼形目(falconiformes)、鷹科(accipitridae)、鷹屬(accipiter)
描述:中等體型(33厘米)的鷹類。 下體色甚淺。成鳥:上體淡藍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側尾羽具不明顯黑色橫斑;下體白,胸及兩脅略沾粉色,兩脅具淺灰色橫紋,腿上也略具橫紋。成鳥翼下特征為除初級飛羽羽端黑色外,幾乎全白。亞成鳥:上體褐色,尾具深色橫斑,下體白,喉具縱紋,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橫斑。
虹膜-紅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蠟膜橘黃;腳-橘黃。
叫聲:繁殖期發出一連串快速而尖厲的帶鼻音笛聲,音調下降。
分布范圍:繁殖于東北亞及中國;冬季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及新幾內亞。
分布狀況:不罕見,在整個中國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遷徙經過臺灣及海南島。
習性:喜開闊林區。常追逐小鳥,也吃青蛙。通常從棲處捕食,捕食動作快,有時在上空盤旋。
保護:赤腹鷹數量甚少而極珍稀,被列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也已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附錄Ⅱ,予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