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
鱷魚,學名:crocodylus siamensis英文學名:siamese crocodile主要棲息在淡、海水中,(是河灣和海灣交叉口處)最大體長6米,重約1噸。灣鱷屬于瀕危野生動植物種,是國際性重要保護物種,被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入名單,屬瀕臨滅絕物種。鱷魚(crocodile)唯一存活至今的初龍。為冷血之卵生動物,長久以來的改變甚少,唯一水中或水陸的獵食者及清道夫。屬脊椎類兩棲爬行動物,其性情大都兇猛暴戾,喜食魚類和蛙類等小動物,甚至噬殺人畜.據記載,世界上現存的鱷魚類共有20余種,我國的揚子鱷,泰國的灣鱷以及邏羅鱷等都是較有名的品種.我國目前最大的鱷魚養殖基地是廣州市番禺養殖場,該場占地面積近70公頃,擁有灣鱷,邏羅鱷,揚子鱷,南美短吻鱷等鱷魚近10萬條.
生活地區
鱷魚除少數生活在溫帶地區外,大多生活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河流,湖泊和多水的沼澤,也有的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淺灘中。它臉長、嘴長,有所謂“世上之王,莫如鱷魚”之說。鱷魚富有觀賞價值。鱷魚還具多種藥用保健功效。鱷魚也是名貴食用佳肴。由于它全身寶,因此,世界上一些國家積極發展鱷魚養殖業。
特點
鱷魚是鱷形目鱷科的1種。又稱灣鱷或海鱷。分布于東南亞沿海直到澳大利亞北部。全長6~7米,最長達10米,是現存最大的爬行動物。灣鱷生活在海灣里或遠渡大海。鱷魚是迄今發現活著的最早和最原始的爬行動物,它是在三疊紀至白堊紀的中生代( 約兩億年以前)由兩棲類進化而來,延續至今仍是半水生性兇猛的爬行動物,它和恐龍是同時代的動物,恐龍的滅絕不管是環境的影響,還是自身的原因,都已是化石;鱷魚的存在證明了它生命的強有力。
鱷魚不是魚,屬脊椎動物爬行蟲綱,是祖龍現存唯一的后代。它入水能游,登陸能爬,體胖力大,被稱為“爬蟲類之王”。它以肺呼吸,由于體內氨基酸鏈的結構,使之供氧儲氧能力較強,因而具有長壽的特征。一般鱷魚平均壽命高達150歲,是爬行動物中壽命很長的。(烏龜平均壽命152,是最長的)
據考古發現鱷魚最大體長達12米重約10噸,但大部分種類鱷魚平均體長約6米重約1噸,主要以魚類、水禽、野兔、蛙等為食,屬肉食性動物。
孵化地
在淡水江河邊的林蔭丘陵營巢(距海6萬米以上)它們用尾巴掃出一個7~8米的平臺,臺上建有真徑3米的安放鱷卵的巢,巢距河約4米,以樹葉叢蔭構成,每巢有白色硬殼卵50枚左右,大小約80×55毫米;母鱷魚守候在巢側,時時甩尾巴灑水濕巢,保持30~33℃溫度,75~90天孵化;雛鱷出殼長240毫米,1年可長到480毫米,3年可達1156毫米,重5.2公斤。食物
鱷魚兇猛不馴。成年鱷魚經常在水下,只有眼鼻露出水面。它們耳目靈敏,受驚立即下沉。午后多浮水曬日,夜間目光明亮。幼鱷則帶紅光。鱷魚5~6月交配,連續數小時,而受精僅1~2分鐘;7~8月產卵。雄鱷獨占領域,驅斗闖入者,一雄率擁群雌。常食魚、蛙、蝦、蟹,也吃小鱷、龜、鱉。咀嚼力強,能碎裂硬甲。
淚腺
中國漢代始知南方有鱷,唐宋迭有記載,明清以來偶見于沿海島嶼。俗話說“鱷魚的眼淚”,其實倒真是不假。鱷魚真的會流眼淚,只不過那并不是因為它傷心,而是它在排泄體內多余的鹽分。。鱷魚腎臟的排泄功能很不完善,體內多余的鹽分,要靠一種特殊的鹽腺來排泄。鱷魚的鹽腺正好位于眼睛附近。除鱷魚外,海龜、海蛇、海蜥和一些海鳥身上,也都有類似的鹽腺。鹽腺使這些動物能將海水中多余的鹽分去掉,從而得到淡水。所以,鹽腺是它們天然的“海水淡化器”。
記載
鱷魚在我國古代已有記載,《禮記》中叫是一種鱷魚,后,唐代韓愈因鱷魚之患作《祭鱷魚文》如討賊文,義正辭嚴,嚇退鱷患。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更是將鱷魚歸入藥性,“鱗部-鱷魚- 釋名:土龍。”并將藥性定為:“‘主治:心腹癥瘕’‘濕氣邪氣’”無疑表明了鱷魚在人類生活的作用,近代更是以鱷魚皮革制作奢侈品而顯示其價值。
鱷魚種類繁多著名的有:灣鱷、美洲鱷、非洲長吻鱷、尼羅鱷、揚子鱷等。我園養殖的鱷魚是泰國灣鱷,又叫河口鱷,拉丁
在
人們的心目中,鱷魚就是“惡魚”。一提到鱷魚,立刻會想到血盆大口,密布的尖利牙齒,全身堅硬的盔甲,時刻準備吃人的神態。它的視覺、聽覺都很敏銳,外貌笨拙其實動作十分靈活。鱷魚長這副模樣就是為了吃肉,所有的動物包括人都是它的食物,再兇猛的動物見了它也只能以守為攻主動避讓,絕不敢輕易招惹它。
全世界現存25種鱷魚。但是,有一支考古探險隊在馬達加斯加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鱷魚。這條被命名為simosuchus clarki的鱷魚,有一張短而有力的嘴,有著像食草動物╠╠食草恐龍一樣的牙齒。這種牙齒從沒有在以前出土的鱷魚化石和現代鱷魚中看到過。這是一種生活在7千萬年前的食草陸生鱷魚。
simosuchus clarki鱷魚是在馬達加斯加發現的7塊鱷魚化石之一。紐約大學的考古學家、探險隊的領隊戴維·克勞斯說:“這是至今為止最令人驚奇的發現。不僅因為它是食草的╠╠有一個短得像豬一樣的嘴,這是其他鱷魚所沒有的。它的其他特征還讓我們相信,這是個陸生生物,而非一般的水生鱷魚?!?
白堊紀晚期是哺乳動物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在那段時間里,許多種群開始分化,以適應在不同的小環境下生存。simosuchus clarki鱷魚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戴維·克勞斯說:“鱷魚從白堊紀晚期日趨多樣化,大到5米長,小的不足1米,以適應不同生存環境的需要。simosuchus就是這種分化后期的品種,但毫無疑問,它與現代鱷魚不屬于同一個支系?!?
建立滅絕物種和現代動植物之間的關系,有助于研究過去的地理結構。以往北半球發現的化石比較豐富,在馬達加斯加的發現之前,有關南半球,岡瓦納古陸的化石非常少。對物種在南半球跨大陸發現的早期理論認為,在今天的各大陸之間,有巨大的“橋”相連。但現在,科學家們認為1億6千5百萬年前,非洲大陸最早從岡瓦納古陸分離出去,而印巴次大陸、馬達加斯加、南美洲、南極洲連在一起的時間較長,因此植物和動物得以分散到各處。
馬達加斯加考古隊發現的化石證實了這一假說?!斑@些動物群化石╠╠包括魚、青蛙、海龜、哺乳動物、恐龍、鳥,是白惡紀晚期脊椎動物進化的有力證據。”考古學家戴維·克勞斯說:“但物種是怎樣,何時傳播開的,依舊是博物學最難解的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