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馬雞
簡介
學(xué)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英文名:brown eared-pheasant
分布:中國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區(qū)。中國特有種。
褐馬雞(又名角雞)棲息于低山丘陵林中。集群,日行性,喜沙浴,善奔走,性機警。留鳥。以植物嫩葉、芽、莖、花、果實、種子等為食。繁殖期4-6月,營巢于林間灌叢、草叢中,每產(chǎn)6-9卵,孵化期26-27天,早成鳥,2-3歲性成熟。體羽濃褐色,頭和頸部黑色,耳羽白,腰以至尾基部也為白色。是我國特產(chǎn)的珍稀鳥類,僅產(chǎn)于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西北部山地的局部密林中。
中國1級保護動物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
褐馬雞為鳥綱、雉科,亦稱鹖鳥、角雞。河北省小五臺山地區(qū)的農(nóng)民叫它褐雞子。褐馬雞為我國特產(chǎn)珍稀鳥類,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國鳥類學(xué)會則把褐馬雞作為會標(biāo)。山西省已將褐馬雞定為省鳥。褐馬雞在我國,除山西省呂梁山的關(guān)帝、管涔山林區(qū)少有分布外,河北省西北部小五臺山林區(qū)36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1987年調(diào)查僅有數(shù)百只,目前約計有2000只左右。
褐馬雞性情暴躁、健勇善斗,有置死不避艱險的品格。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侵華后,把褐馬雞當(dāng)作掠奪的對象。不少資本主義國家一向以羽毛點綴軍裝,因而名貴的褐馬雞羽毛就顯得更加昂貴了。在清王朝時,一對褐馬雞在歐洲市場上可售銀幣千元以上。
褐馬雞成高約60厘米,體長1米~1.2米,體重5公斤,全身呈濃褐色,頭和頸為灰黑色,頭頂有似冠狀的絨黑短羽,臉和兩頰裸露無羽,呈艷紅色,頭側(cè)連目有一對白色的角狀羽簇伸出頭后,宛如一塊潔白的小圍嘴。褐馬雞最愛炫耀的是它那引人矚目的尾羽。其尾羽共有22片,長羽呈雙排列。中央兩對特別長而且很大,被稱為“馬雞翎”,外邊羽毛披散如發(fā)并下垂。平時,它高翹于其他尾羽之上,披散時又像馬尾,故稱“褐馬線”。褐馬雞整個尾羽向后翹起、形似豎琴,十分美觀。
褐馬雞是山區(qū)森林地帶的棲息性鳥類。它主要棲息在以華北落葉松、云杉次生林為主的林區(qū)和華北落葉松、云杉、楊樹、樺樹次生針闊混交森林中。它白天多活動于灌草叢中,夜間棲宿在大樹枝杈上,冬季多活動于1000米~1500米高山地帶,夏秋兩季多在1500米~1800米的山谷、山坡和有清泉的山坳里活動。
褐馬雞的生活很有規(guī)律,一般在春季3月份進行交配繁殖。每到這個時期,雄鳥之間常常為爭奪配偶而進行殊死搏斗。其間,雄雞為了顯示它的威風(fēng),叫聲特別粗重而宏亮,遠在兩公里之外亦隱約可聞。它鳴叫時昂首伸頸,尾羽也高高翹起,煞是好看。然后,雌雄追隨,離群交尾,并尋找藏密的林下或灌叢間地面占領(lǐng)巢區(qū)。
4月份將巢內(nèi)略鋪一些干草枯葉,即偎窩產(chǎn)卵。褐馬雞一次產(chǎn)卵4枚~17枚,多達19枚。卵殼呈灰褐色,長50.6毫米,直徑42.1毫米,約重56.3克。
5月,其卵開始孵化,孵化期26天左右。6月,雛雞出殼,由成雞尋食哺育。7月,成雞帶領(lǐng)幼雛活動,進行避暑、換羽。8月,幼雞能獨立覓食。這時家庭之間開始混合成群,由高處地段逐漸轉(zhuǎn)移到低處生棲。9月,幼雞基本長成,活動能力增強,游蕩范圍擴大,隨之群體數(shù)量也逐漸增多,且多以群居。
11月,褐馬雞準(zhǔn)備越冬。這時,產(chǎn)的防寒,抗逆本領(lǐng)顯著增加,并能適應(yīng)一般的環(huán)境獨立生活。從12月至翌年的春季,為了適應(yīng)較為復(fù)雜的環(huán)境和防御外來天敵的侵害,褐馬雞始終進行群體活動。
褐馬雞為雜食性鳥類,大多數(shù)植物和動物都是它采食的對象。其中,植物有山尖子、松子、刺梨以及沙棘果等四五十種,動物性食物有像蠅類、蚊類、蛇類以及蝗蟲類等。褐馬雞也喜歡覓食真菌類的銀盤和羊蹄、蕎面蘑菇等。
為了保護發(fā)展褐馬雞這一稀有珍貴資源,198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分別在呂梁山的龐泉溝和蘆芽山林區(qū)建立了褐馬雞自然保護區(qū)。河北省政府于1984年批準(zhǔn)將蔚縣小五臺國有林場改建為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自然保護區(qū)。現(xiàn)我國不少動物園和保護區(qū)內(nèi)都有人工繁殖的褐馬雞,并積累了成功的繁育經(jīng)驗。
褐馬雞為稀有代表種,屬雞形目雉科。它分布區(qū)極為狹窄,除山西西部蘆芽山、呂梁山的個別點外,還有河北西部小五臺山有分布。體長1米,重約2.5~3.0千克,翅短,不善飛行,只能從山上向下滑翔式地飛行,兩腿粗壯,善于奔跑。全身羽毛深褐色,頭頂長著黑色的絨毛。嘴巴粉紅,臉部鮮紅,眼睛后面有一白色頸圈,兩簇雪白的絨毛突出于腦后,象一對白犄角,因而有得名“角雞”,尾巴蓬松上翹,很像馬尾,泛著紫藍色光亮;喙短而尖,以草本植物為食,多種植物的根、莖、葉花果都是它的食料。褐馬雞4月末到5月初交配,5月末到6月初營巢,通常將巢建于密林深處的巖洞里。每窩產(chǎn)卵4~15枚,產(chǎn)卵后雌鳥孵卵,每日僅離巢覓食1次,離巢通常不超過半小時,孵化期25天,幼雛破殼而出。幼雛頭一個吃江螞蟻卵,撫育幼雛由雙親共同負責(zé),直至小褐馬雞能獨立生存。
目前保護區(qū)內(nèi)共有褐馬雞1400~1900只。
褐馬雞的傳說
褐馬雞是當(dāng)今世界上的珍禽,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不僅長得美麗,而且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庭中有四只非常美麗的雞禽,它們長著長長馬尾狀尾翎,二雄二雌,分別被四大天王看管著。每年五月初五是四大天王帶雞聚會的日子。這一天,它們可以盡情的玩耍、嬉戲。但晚上,四天王灑足飯飽之后,要將它們各自的尾翎全部拔掉,互贈給對方。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四雞相會之日,四大天王照例帶著它們的寶雞到東王府聚會去了。快到中午時分,其中一只雞詭秘地說“聽說凡界有山、有水、有森林、有食物,沒有天庭中的清規(guī)戒律,我們何不到凡界自由自在、歡歡樂樂地生活去?”其余三只雞隨聲附和。說走就走,四只雞禽舒展了一下翅膀,飛下了天界,飛到一片深山老林中。
四大天王聞訊后,十分惱怒。急令天兵天將下凡捉拿。四只雞禽雖使出渾身解數(shù)奮力反抗,但終被天兵天將擒住。天兵把八根鋼針分別扎在四只雞的耳后,鮮血流滿了面頰。它們痛苦地呻吟著,但它們寧死也不愿再回天庭。眾天將見四只雞禽如此堅強,就燃起了熊熊大火,把四只雞扔進了烈火之中,率眾天兵返回了天庭。
四只雞被燒得奄奄一息,這時,恰好一位仙醫(yī)路過此地,發(fā)現(xiàn)并救起了它們。在仙醫(yī)的精心護理下,四只雞很快便恢復(fù)了健康,但華麗的羽毛變成了黑褐色,面頰、腿腳成了深紅色,耳后的兩根鋼針變成了兩只美麗奇特的白色犄角,頸上的繩索變成了銀色項圈。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褐馬雞的樣子。仙醫(yī)對這四只雞說:“你們只有到那廣袤的五臺山區(qū)才能長期生活下去。”四只雞感激地痛哭流涕,以至于把眼珠子都哭紅了,眼皮也哭腫了。至今褐馬雞的眼周還是裸出的。仙醫(yī)把一對放在了大五臺山,另一對放在了小五臺山,也就是我國現(xiàn)在的山西省大五臺山區(qū)和河北省的小五臺山區(qū)。從此,四只雞就分別在這兩個地區(qū)生活、繁衍、保存了下來,成了當(dāng)今世界的珍禽,中國的“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