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斑啄木鳥
鳥種:大斑啄木鳥 學名:dendrocopos major 英文名:great spotted woodpecker 俗名:白花啄鴓、白花啄木鳥、赤?、臭喯打木、叨木冠子、海南花啄木鳥、花喯打木、花啄木、花啄木分類:鴷形目、啄木鳥科、啄木鳥屬描述:體型中等(24厘米)的常見型黑相間的啄
鳥種:大斑啄木鳥
學名:dendrocopos major
英文名:great spotted woodpecker
俗名:白花啄鴓、白花啄木鳥、赤?、臭喯打木、叨木冠子、海南花啄木鳥、花喯打木、花啄木、花啄木
分類:鴷形目、啄木鳥科、啄木鳥屬
描述:體型中等(24厘米)的常見型黑相間的啄木鳥。雄鳥枕部具狹窄紅色帶而雌鳥無。兩性臀部均為紅色,但帶黑色縱紋的近白色胸部上無紅色或橙紅色,以此有別于相近的赤胸啄木鳥及棕腹啄木鳥。 虹膜-近紅;嘴-灰色;腳-灰色。 叫聲:鏨木聲響亮,并有刺耳尖叫聲。 分布范圍:歐亞大陸的溫帶林區,印度東北部,緬甸西部、北部及東部,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狀況:在中國為分布最廣泛的啄木鳥。見于整個溫帶林區、農作區及城市園林。共記述有九個亞種:tianshanicus于中國西北;brevirostis繁殖于中國東北的大興安嶺,越冬于小興安嶺及東北平原;wulashanicus于寧夏的賀蘭山和烏拉山及陜西北部;japonicus于遼寧、吉林及內蒙古東部;cabanisi于華北東部;beicki于華中北部,stresemanni于中南及西南;mandarinus于華南及東南;hainanus于海南島。 習性:典型的本屬特性,鏨樹洞營巢,吃食昆蟲及樹皮下的蠐螬,如天牛幼蟲、吉丁蟲等,對防治林木害蟲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 態】常見于山地和平原的園圃、樹叢及森林間,為啄木鳥類中最常見的一種。腳強健,有趾4個,其中2個向前,2個向后,各趾的趾端均具有銳利的爪,巧于攀登樹木。尾羽的羽干剛硬如棘,能以其尖端撐在樹干上,助腳支持體重并攀木。嘴強直如鑿。舌細長,能伸縮自如,先端并列生短鉤。攀木覓食時以嘴叩樹,叩得非常快,好像擊鼓一般。察出有蟲時,就啄破樹皮,以舌探入鉤取害蟲為食。索食時,從樹干下方依螺旋式而漸攀至上方。鳴聲尖銳,略似滴棲或棲衣,常且飛且鳴。巢營于樹洞中。曾在河北昌黎山地的杏樹上發現一個樹洞,距地約4米。 飼養管理、繁殖與斑啄木鳥相似。
常攀援樹干,用嘴急促地叩擊樹皮,當察覺到樹干內有蟲時,即啄破樹皮,用舌探入,將蟲鉤出而食。飛行時兩翅一展一合,有節奏地升降,略呈波浪狀。每年繁殖期間,啄鑿腐朽的樹干為巢洞。每窩產卵4~5枚。卵純白色,大小約為18.5×26.8毫米。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約10~12天,育雛期約23~30天。
【名 稱】大斑啄木鳥 屬啄木鳥科。亦稱花啄木、臭口奔打木、花口奔打木、白花啄木鳥。分布全國。迄今所知,有8個亞種,本亞種分布于華北的東部;在華南地區為另一變形亞種d.m.mandarinus。
【形 態】額、眼先、頰、眉和頸側等均白色;從額至頰部渲染淡花褐色;耳羽亦花褐色;后頭輝紅色;頭頂以至尾部表面皆黑色;外側尾羽的端部雜以白斑,最外側尾羽大都白色而具黑色橫斑。兩翅黑色,內側覆羽縱貫以一道白紋,飛羽橫貫以數條白斑。顴紋黑色,后達至胸側。下體淡花褐色,下腹中央以尾下覆羽均輝紅色。雌鳥后頭純黑色,無紅斑。 眼暗紅色;嘴黑鉛色;腳和趾均暗紅褐色。
【生 態】常見于山地和平原的園圃、樹叢及森林間,為啄木鳥類中最常見的一種。腳強健,有趾4個,其中2個向前,2個向后,各趾的趾端均具有銳利的爪,巧于攀登樹木。尾羽的羽干剛硬如棘,能以其尖端撐在樹干上,助腳支持體重并攀木。嘴強直如鑿。舌細長,能伸縮自如,先端并列生短鉤。攀木覓食時以嘴叩樹,叩得非常快,好像擊鼓一般。察出有蟲時,就啄破樹皮,以舌探入鉤取害蟲為食。索食時,從樹干下方依螺旋式而漸攀至上方。鳴聲尖銳,略似滴棲或棲衣,常且飛且鳴。巢營于樹洞中。曾在河北昌黎山地的杏樹上發現一個樹洞,距地約4米。 飼養管理、繁殖與斑啄木鳥相似。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學名:dendrocopos major
英文名:great spotted woodpecker
俗名:白花啄鴓、白花啄木鳥、赤?、臭喯打木、叨木冠子、海南花啄木鳥、花喯打木、花啄木、花啄木
分類:鴷形目、啄木鳥科、啄木鳥屬
描述:體型中等(24厘米)的常見型黑相間的啄木鳥。雄鳥枕部具狹窄紅色帶而雌鳥無。兩性臀部均為紅色,但帶黑色縱紋的近白色胸部上無紅色或橙紅色,以此有別于相近的赤胸啄木鳥及棕腹啄木鳥。 虹膜-近紅;嘴-灰色;腳-灰色。 叫聲:鏨木聲響亮,并有刺耳尖叫聲。 分布范圍:歐亞大陸的溫帶林區,印度東北部,緬甸西部、北部及東部,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狀況:在中國為分布最廣泛的啄木鳥。見于整個溫帶林區、農作區及城市園林。共記述有九個亞種:tianshanicus于中國西北;brevirostis繁殖于中國東北的大興安嶺,越冬于小興安嶺及東北平原;wulashanicus于寧夏的賀蘭山和烏拉山及陜西北部;japonicus于遼寧、吉林及內蒙古東部;cabanisi于華北東部;beicki于華中北部,stresemanni于中南及西南;mandarinus于華南及東南;hainanus于海南島。 習性:典型的本屬特性,鏨樹洞營巢,吃食昆蟲及樹皮下的蠐螬,如天牛幼蟲、吉丁蟲等,對防治林木害蟲起到重要的作用。
【生 態】常見于山地和平原的園圃、樹叢及森林間,為啄木鳥類中最常見的一種。腳強健,有趾4個,其中2個向前,2個向后,各趾的趾端均具有銳利的爪,巧于攀登樹木。尾羽的羽干剛硬如棘,能以其尖端撐在樹干上,助腳支持體重并攀木。嘴強直如鑿。舌細長,能伸縮自如,先端并列生短鉤。攀木覓食時以嘴叩樹,叩得非常快,好像擊鼓一般。察出有蟲時,就啄破樹皮,以舌探入鉤取害蟲為食。索食時,從樹干下方依螺旋式而漸攀至上方。鳴聲尖銳,略似滴棲或棲衣,常且飛且鳴。巢營于樹洞中。曾在河北昌黎山地的杏樹上發現一個樹洞,距地約4米。 飼養管理、繁殖與斑啄木鳥相似。
常攀援樹干,用嘴急促地叩擊樹皮,當察覺到樹干內有蟲時,即啄破樹皮,用舌探入,將蟲鉤出而食。飛行時兩翅一展一合,有節奏地升降,略呈波浪狀。每年繁殖期間,啄鑿腐朽的樹干為巢洞。每窩產卵4~5枚。卵純白色,大小約為18.5×26.8毫米。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約10~12天,育雛期約23~30天。
【名 稱】大斑啄木鳥 屬啄木鳥科。亦稱花啄木、臭口奔打木、花口奔打木、白花啄木鳥。分布全國。迄今所知,有8個亞種,本亞種分布于華北的東部;在華南地區為另一變形亞種d.m.mandarinus。
【形 態】額、眼先、頰、眉和頸側等均白色;從額至頰部渲染淡花褐色;耳羽亦花褐色;后頭輝紅色;頭頂以至尾部表面皆黑色;外側尾羽的端部雜以白斑,最外側尾羽大都白色而具黑色橫斑。兩翅黑色,內側覆羽縱貫以一道白紋,飛羽橫貫以數條白斑。顴紋黑色,后達至胸側。下體淡花褐色,下腹中央以尾下覆羽均輝紅色。雌鳥后頭純黑色,無紅斑。 眼暗紅色;嘴黑鉛色;腳和趾均暗紅褐色。
【生 態】常見于山地和平原的園圃、樹叢及森林間,為啄木鳥類中最常見的一種。腳強健,有趾4個,其中2個向前,2個向后,各趾的趾端均具有銳利的爪,巧于攀登樹木。尾羽的羽干剛硬如棘,能以其尖端撐在樹干上,助腳支持體重并攀木。嘴強直如鑿。舌細長,能伸縮自如,先端并列生短鉤。攀木覓食時以嘴叩樹,叩得非常快,好像擊鼓一般。察出有蟲時,就啄破樹皮,以舌探入鉤取害蟲為食。索食時,從樹干下方依螺旋式而漸攀至上方。鳴聲尖銳,略似滴棲或棲衣,常且飛且鳴。巢營于樹洞中。曾在河北昌黎山地的杏樹上發現一個樹洞,距地約4米。 飼養管理、繁殖與斑啄木鳥相似。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