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鹀
鳥種:葦鹀 pallas's bunting 鳥種描述:描述:體小(14厘米)的鹀。頭黑。繁殖期雄鳥:白色的下髭紋與黑色的頭及喉成對比,頸圈白而下體灰,上體具灰色及黑色的橫斑。似蘆鹀但略小,上體幾乎無褐色或棕色,小覆羽藍灰而非棕色和白色,翼斑多顯。
鳥種:葦鹀 pallas's bunting
鳥種描述:描述:體小(14厘米)的鹀。頭黑。繁殖期雄鳥:白色的下髭紋與黑色的頭及喉成對比,頸圈白而下體灰,上體具灰色及黑色的橫斑。似蘆鹀但略小,上體幾乎無褐色或棕色,小覆羽藍灰而非棕色和白色,翼斑多顯。雌鳥及非繁殖期雄鳥及各階段體羽的幼鳥均為淺沙皮黃色,且頭頂、上背、胸及兩脅具深色縱紋。耳羽不如蘆鹀或紅頸葦鹀色深,灰色的小覆羽有別于蘆鹀,上嘴形直而非凸形,尾較長。 虹膜-深栗;嘴-灰黑;腳-粉褐。 叫聲:于灌叢頂部或草莖上作叫,鳴聲僅為一單音節的重復。普通叫聲為細弱的chleep聲似麻雀。也有含混的dziu聲似蘆鹀。 分布范圍:不連貫。北方高山繁殖區于俄羅斯及西伯利亞苔原凍土帶(polaris),南方繁殖區于西伯利亞南部及蒙古北部的干旱平原(指名亞種)。冬季南遷,遷徙時見于香港。 分布狀況:鮮為人知。經中國西北至甘肅、陜西北部,以及沿東部沿海從遼寧直至廣東越冬。有可能也繁殖于中國西部的阿爾泰山及特克斯河(polaris)和中國東北的呼倫池及黑龍江北部(指名亞種)。可能還繁殖于鄂爾多斯高原。 習性:? 注:蘆鹀的亞種minor有時被歸入此種(參見byeers et al., 1996)。見于蒙古的第三個亞種lydiae可能也于中國越冬。
鳥種描述:描述:體小(14厘米)的鹀。頭黑。繁殖期雄鳥:白色的下髭紋與黑色的頭及喉成對比,頸圈白而下體灰,上體具灰色及黑色的橫斑。似蘆鹀但略小,上體幾乎無褐色或棕色,小覆羽藍灰而非棕色和白色,翼斑多顯。雌鳥及非繁殖期雄鳥及各階段體羽的幼鳥均為淺沙皮黃色,且頭頂、上背、胸及兩脅具深色縱紋。耳羽不如蘆鹀或紅頸葦鹀色深,灰色的小覆羽有別于蘆鹀,上嘴形直而非凸形,尾較長。 虹膜-深栗;嘴-灰黑;腳-粉褐。 叫聲:于灌叢頂部或草莖上作叫,鳴聲僅為一單音節的重復。普通叫聲為細弱的chleep聲似麻雀。也有含混的dziu聲似蘆鹀。 分布范圍:不連貫。北方高山繁殖區于俄羅斯及西伯利亞苔原凍土帶(polaris),南方繁殖區于西伯利亞南部及蒙古北部的干旱平原(指名亞種)。冬季南遷,遷徙時見于香港。 分布狀況:鮮為人知。經中國西北至甘肅、陜西北部,以及沿東部沿海從遼寧直至廣東越冬。有可能也繁殖于中國西部的阿爾泰山及特克斯河(polaris)和中國東北的呼倫池及黑龍江北部(指名亞種)。可能還繁殖于鄂爾多斯高原。 習性:? 注:蘆鹀的亞種minor有時被歸入此種(參見byeers et al., 1996)。見于蒙古的第三個亞種lydiae可能也于中國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