芨芨草
中文名:芨芨草拉丁文學名:achnatherum splendens 命名者:trin. nevski種別名:積機草,席萁草科名:禾本科gramineae屬名:芨芨草屬achnatherum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須根具砂套。多數叢生、堅硬,草叢 明顯,脈間有毛。
生態特征
芨芨草為高大多年生密叢禾草,莖直立,堅硬。須根粗壯,根徑為2—3毫米,入土深達80—150厘米,根幅在160—200厘米,其上有白色毛狀外菌根。喜生于地下水埋深1.5米左右的鹽堿灘沙質土壤上,在低洼河谷、干河床、湖邊,河岸等地,常形成開闊的芨芨草鹽化草甸。芨芨草在4月小下旬萌發,并不依賴大氣降水而開始長,5月上旬即長出葉子,6—7月間開花,種子于8月末到9月成熟,子粒細小,但產量較高。芨芨草為無性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芨芨草返青后,生長速度快,冬季枯枝保存良好,特別是根部可殘留一年甚至幾年,可使芨芨草草場一年四季牧用。芨芨草具有廣泛生態可塑性,在較低濕的堿性平原以至高達5000米的青藏高原上,從干草原帶一直到荒漠區,均有芨芨草草甸分布,但它不進入林緣草甸。在復雜的生境條件下;可組成有各種伴生種的草地類型,它是鹽化草甸的重要建群種。根系強大,耐旱;耐鹽堿、適應粘土以至沙壤土。芨芨草的分布與地下水位較高、輕度鹽漬化土壤有關,地下水位低或鹽漬化嚴重的地區不宜生長。芨芨草可為牧區尋找水源,打井的指示植物。芨芨草灘在荒漠化草原和干旱草原區,為主要的冬春營地。總蓋度可達35—50%,在100平方米內可有35叢左右。
飼用價值
芨芨草為中等品質飼草,對于我國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原區,解決大牲畜冬春飼草具有一定作用,終年為各種牲畜所采食,但時間和程度不一。駱駝、牛喜食,其次馬、羊。在春季,夏初嫩莖為牛、羊喜食,夏季莖葉粗老,駱駝喜食,馬次之,牛、羊下食。霜凍后的莖葉各種家畜均采食。但在生長旺期仍殘存著枯枝,故降低可食性,也給機械收獲帶來困難。芨芨草生長高大,為冬春季牲畜避風臥息的草叢地,當冬季矮草被雪覆蓋,家畜缺少可飼牧草的情況下,芨芨草便是主要飼草。因此,牧民習慣以芨芨草多的地方作為冬營地或冬春營地。大面積的芨芨草灘為較好的割草地,割后再生草亦可放牧家畜。開花始期刈割,可作為青貯原料。產草量各地有顯著差異,據測定,在騰格里沙漠湖盆低洼地,畝產干草65—135公斤,在鄂爾多斯地區,一般畝產200公斤左右。就飼用而言,芨芨草質量不高,主要是與它的莖葉粗糙且韌性較大有關,家畜采食困難。白質和胡蘿卜素含量較豐富,拔節至開花以后這些成分逐漸降低,而粗纖維含量增加。適口性下降。在拔節期間,芨芨草粗蛋白質的品質較好,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表1—2),大約與紫苜蓿的干草不相上下。因此,芨芨草作為放牧或割草利用時,應在抽穗、開花前期進行。
地理分布
在我國北方分布很廣,從東部高寒草甸草原到西部的荒漠區,以及青藏高原東部高寒草原區均有分布,如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陜西北部、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四川西部、西藏高原東部等,在國外,芨芨草分布于亞洲中部和北部,如蒙古、俄羅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