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已于13日早晨6時38分發射了搭載“光明星3號”地球觀測衛星的“銀河3號”運載火箭,但發射僅1分種就解體,并落入朝鮮半島西岸的黃海,各國媒體對此事紛紛進行了報道。盡管朝鮮本次衛星發射以“失敗”告終,但這并不值得嘲笑,僅僅因為不顧國際社會反對而堅持發射,朝鮮就贏得了這場“衛星戰”的大勝利。
朝鮮衛星失敗
“小失敗”與“大勝利”
航天火箭本來就是高精密、高復雜的高科技結晶,想要取得成功相當不容易。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甚至當年的蘇聯,都是經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才取得成功,最終成為航天大國。據了解,中國是在5次發射失敗的基礎上才取得成功的,而美蘇最早期的火箭研制,也同樣經歷了艱難歷程。
歷史早已證明,只有真正的“強盛大國”才有能力獨立發展宇宙航天和遠程導彈,而向朝鮮這樣的小國,只能依附于其他大國。一個國家工業人口的層次和規模,共同決定了這個國家所能達到技術高度。即使是在經濟比較困難的六、七十年代,中國所能集中的人力、智力、物力、財力及完整工業體系也遠不是朝鮮這樣的小國所能比擬的。
朝鮮的航天和導彈技術是在內困和外患并行的環境中發展的,而“大浦洞”2型導彈及衍生的“銀河”運載火箭也不過僅有過3次發射經驗。在這種情況下,朝鮮這次的失敗完全是正常的。按照朝鮮遠程導彈/火箭試射平均間隔3年發射一次的速度,完成8次試射,獲得較為穩定可靠的、能夠威脅美國阿拉斯加遠程導彈可能要等到2030年了。
然而,對于朝鮮的這次衛星發射,我們不能簡單的以失敗作為定論。在筆者看來,朝鮮衛星發射遭遇一個小小的“失敗”,卻在這場“衛星風云”的斗爭中獲得了一個大大的“成功”。這一點是朝鮮將推進劑注入火箭體內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了的。不顧美、日、韓等國的反對,頂住聯合國的壓力堅持發射,最終將火箭點火,朝鮮已經打贏了這場地緣政治的心理戰。
發射本身就存在失敗的風險,這一點朝鮮高層必然清楚,而在發展航天、導彈定位國策的情況下,朝鮮衛星發射雖“敗”猶“勝”。此外,朝鮮通過此次發射活動,還可以試探美、日、韓等國反應,摸清其忍耐程度,進而增加在“六方會談”中的籌碼。不管怎樣,“六方會談”依舊是半島無核化的重要平臺。
朝鮮談朝鮮衛星發射失敗原因
朝鮮衛星未進入預定軌道
朝鮮稱朝鮮衛星發射失敗原因為未進入預定軌道。朝鮮衛星發射引世界矚目。朝鮮未公布朝鮮衛星發射失敗具體原因。俄羅斯媒體稱朝鮮衛星發射失敗可能在第二級點火伊始便失敗。
韓國國防部和美國官員周五稍早表示,朝鮮發射了備受爭議的火箭,火箭上攜帶一顆氣象衛星,但本次發射任務已經失敗。
之前美國和韓國媒體援引兩國官員稱朝鮮于北京時間早上6點39分發射衛星。朝鮮衛星在升空超過一分鐘后墜海。美日韓媒體稱朝鮮衛星發射失敗。
俄羅斯航空專家YURI KARASH在平壤接受中國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根據目前已知信息,朝鮮發射“光明星3號”的火箭可能在第二級點火伊始便失敗。之前也有分析稱“光明星3號”運載火箭可能一二級未能分離便失敗。
YURI KARASH表示,對于朝鮮這樣只能依靠自己力量摸索航空技術的國家,衛星發射失敗并不是意料之外的事。
“相對于其他的國家,朝鮮的航空之路距離成功可能更遙遠也更痛苦,”YURI KARASH說道。
之前YURI KARASH曾預測朝鮮衛星發射成功幾率只在60-70%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