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原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后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俗稱舍利子。通常指佛陀之遺骨,而稱佛骨、佛舍利,其后亦指高僧死后焚燒所遺之骨頭。
靈骨舍利
2012年4月12日,在本煥長老法體進入化身窯后的第7天,弘法寺舉行了長老化身窯開啟儀式。
4月12日上午,弘法寺后山長老荼毗地,由弘法寺方丈印順大和尚、法師、居士以及安保人員等七、八十人共同參與和見證,在一片誦經聲中,印順大和尚親自將本煥長老化身窯徐徐開啟。據目擊者透漏,已經看到很多舍利,因其和骨灰、龕木灰、炭灰等混合在一起,工作人員正加緊進行靈骨和舍利的分揀工作,具體的舍利數目和形狀將隨后公布。
一代高僧、當代佛門泰斗本煥長老于2012年4月2日零點36分示寂。依長老遺愿,其法體停留三天供大眾瞻仰,2012年4月5日舉行追思及荼毗法會。連日來,在化身窯旁一張臨時搭建的帳篷內,印順大和尚整夜打坐誦經,為恩師守夜。
在長老化身窯開啟現場,印順大和尚表示:感謝十方善信、社會各界的支持,使長老后事得以圓滿;同時,迎請靈骨舍利等也是遵照長老生前囑托及按照叢林古制如法進行,也一定會圓滿,請大家放心。
舍利 - 簡介
梵語s/ari^ra,巴利語sari^ra,音譯又作實利、設利羅、室利羅,意譯體、身、身骨、遺身。舍利即死尸、遺骨。佛教中也稱“身骨”、“靈骨”或“堅子”,俗稱舍利子。通常指佛陀之遺骨,而稱佛骨、佛舍利,其后亦指高僧死后焚燒所遺之骨頭。
《金光明經》卷四〈舍身品〉(大一六•三五四上):“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又安置佛舍利之寶塔,稱為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瓶,稱為舍利瓶;供養佛舍利之法會,則稱為舍利會。
最早的,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示寂后,焚身化作八斛四斗舍利。據佛教文獻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去世火化后,信徒們在他的骨灰中發現了許許多多晶亮透明、五光十色、堅硬如鋼的圓形硬物。這就是舍利,歷來被視為佛門珍寶。菩薩羅漢也有舍利,佛教認為,只有虔誠奉佛悟道得法的人才會自然結晶舍利,非常人可得。
舍利 - 淵源
佛教敬仰和崇拜舍利是從佛祖釋迦牟尼的舍利開始。佛祖火葬后,遺下舍利一石六斗,其中有一塊頭頂骨、兩塊骨、四顆佛牙,和中指指骨舍利,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古印度的八位國王派使者到火葬地,要求分給佛舍利,經再三協商平分給八位國王。各國把分到的舍利帶回國建塔安葬,并定期舉行紀念會。還有兩國國王沒有拿到舍利,就各取了裝舍利的瓶子和骨灰回去安葬,因此釋迦牟尼的舍利被分葬在十處:
摩揭陀國,阿闔世王
毗舍離國,戾車毗族
迦毗羅國,釋迦族
阿勒伽波,跋離族
羅摩邑,拘利耶族
毗塔底波邑,婆羅門
波婆邑,末羅族
拘尸那羅市,末羅族
蓽芭莉邑,孔雀族
香姓婆羅門,徒盧那
正是所謂的“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灰炭;如是閻浮提,始起于十塔”。
阿育王時期,為弘揚佛法,發掘了“八王”舍利塔,只有一、二塔因堅固難破而未能開啟。取出后的舍利重新分配裝入八萬四千個寶函,并造八萬四千塔來安奉。隨著各地建塔,舍利也流傳到許多信仰佛教的地區。
舍利 - 種類
按獲得狀態分
可分為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前者指埋葬的全身遺體,后者指火葬的遺骨。此說出自《菩薩處胎經》卷三〈常無常品〉。或謂將遺骨全部納于一塔者,稱為全身舍利;反之將遺骨分置多處者,稱為碎身舍利(一稱分身舍利)。
按佛法分
可分為身骨(生身)舍利與法頌(法身)舍利二種。《浴佛功德經》以佛之遺骨為身骨舍利,稱佛所遺之教法為法頌舍利。此種舍利顯示佛滅度后,佛所說教法與戒律之永住于世,可為眾生之依止,故相對于身骨舍利而稱之為法頌舍利,或略稱為法舍利。
按來源分
可分為骨舍利、發舍利、肉舍利三種。《法苑珠林》卷四十謂骨舍利為白色,發舍利為黑色,肉舍利是赤色。
舍利 - 存世
存世的佛祖真身舍利部分供養地如下:
中國陜西扶風縣法門寺——佛指舍利
中國北京西山八大處靈光寺——佛牙舍利
中國北京房山云居寺——肉舍利
中國杭州雷峰塔——發舍利
中國西安臨潼慶山寺——碎身舍利
泰國——佛骨舍利
斯里蘭卡康提市佛牙寺——佛牙舍利
日本名古屋覺皇山——佛骨舍利
舍利 - 形成說
結石說
這種說法認為,僧人常吃素食,植物纖維多,鈣質物沉淀為核,又長期修行,體內發生了一些化學變化,所以火化以后,留下一些鈣化物,容易形成人體內 “結石體”,如膽結石、腎結石、膀胱結石等。這些物質見火不化,且多呈顆粒狀。——這種認識的依據是現代病理學和解剖學:其成份有石灰石、炭酸石、灰、鐵、銅及少量的蛋白質、粘液、膠狀物;形狀則有如砂子、蛋圓形、球形、多角形、桑椹形、洋梨形,小者如細砂,大的同雞卵;石色有白、黃、褐、綠、黑,質地或外硬內軟,或硬如石子,有不透明的,也有半透明的;其成因有屬于體質、有屬于遺傳的,但大多數是缺少運動的,膽汁郁積或食無定時,釀成結石。
玉箸說
“舍利”系精液之凝固,僧人通過修行“玉箸”停留腦間。按精液在體內,初以腦為發源地,由腦通過背脊而至腎囊。如果始終沒有排瀉則最后仍歸納至腦海,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凡講究修練的僧道,他們主要目標就是防止精液外瀉以集結“舍利”,故舍利未結成前仍是一種液體,即精液。此說尚未被現代實驗科學驗證。
外物說
舍利形成有外在來源。一是燃燒材料中夾雜的,在火化過程中所用的燃料夾雜的砂石、瑪瑙、玉石一類的東西和松脂與香灰的混合物;二是佛珠等隨身物品中夾雜的瑪瑙玉石等;三是人為因素導致的,如僧人去世后,其他僧人塞到其口中或者手里的一些東西。甚至有些是專門為了取得“舍利”而特意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