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蟲,寄生在多種淡水動物的鰓及皮膚上,主要危害苗種,嚴重感染時可引起苗種大批死亡。車輪蟲用附著盤附著在魚體的鰓絲或皮膚上,并來回滑動。游泳時一般用反口面向前像車輪一樣轉動,所以稱為車輪蟲。生殖用縱二分裂法和接合生殖。
車輪蟲
形態特征
蟲體側面觀如氈帽狀,反面觀圓碟形,運動是如車輪轉動樣。隆起的一面為前面或稱口面,相對而凹入的一面為反口面。口面上有向左或反時針發方向螺旋狀環繞的口溝,其末端通向胞口。口溝兩側個生一行纖毛,形成口帶,直達前庭腔。反口面的中間為齒環和輻線環。在輻線環上方有一馬蹄形的大核,一個長形的小核和一個伸縮泡,其中部想體內凹入,形成附著盤,用于吸附在宿主身上。車輪蟲用附著盤附著在魚體的鰓絲或皮膚上,并來回滑動。游泳時一般用反口面向前像車輪一樣轉動,所以稱為車輪蟲。生殖用縱二分裂法和接合生殖。
能引起車輪蟲病的病原約有10多種,主要有顯著車輪蟲、粗棘杜氏車輪蟲、中華杜氏車輪蟲、卵形車輪蟲、微小車輪蟲、球形車輪蟲及眉溪小車輪蟲等,均屬緣毛目,游動亞目,壺形科,蟲體大小為20—40µm左右。車輪蟲側面觀象氈帽,反面觀圓蝶形,運動時就象車輪轉動一樣,因此稱為車輪蟲。蟲體隆起的一面為前面,或叫口面,和口面相對凹入的一面為反口面,或稱后面。
危害
車輪蟲可寄生在各種淡水魚及海水魚的體表、鰓等各處,有時在鼻孔、膀胱和輸尿管中也有寄生。主要危害魚苗和魚種,嚴重感染時可引起病魚的大批死亡。全國各個地區,一年四季均有發生,能夠引起病魚大批死亡主要是在4—7月。車輪蟲以直接接觸魚體而傳播,離開魚體的車輪蟲能夠在水中游泳,轉移宿主,可以隨水、水中生物及工具等而傳播。池小、水淺、水質不良、食料不足、放養過密、連續陰雨天氣等均容易引起車輪蟲病的爆發。
車輪蟲少量寄生時沒有明顯癥狀,嚴重感染時,病魚受蟲體寄生的刺激,引起組織發炎,分泌大量粘液。魚體消瘦、發黑、游動緩慢、呼吸困難而死。車輪蟲在魚的鰓及體表各處不斷爬動,損傷上皮細胞,上皮細胞及粘液細胞增生、分泌亢進,鰓上的毛細血管充血、滲出,嚴重感染時一大片上皮細胞壞死。
防治方法
1、B型滅蟲精
使用時,將本品用少量水徹底溶解,再稀釋1000~3000倍,全池均勻潑灑,嚴禁局部藥物濃度過高。
1)預防:每月一次,80克/ 畝·米。
2)春秋季發生寄生蟲時,如水溫低于20℃,水清瘦時,用量為80克/ 畝·米。
(有關藥物使用注意事項詳情請見產品說明)
2、殺蟲先鋒
將本品100ml按6—8畝(平均水深1米)計算藥品用量,若蟲情較重,隔日按以上劑量再使用一次。春秋季水溫低,水質清瘦時,宜采用低劑量;夏季高溫季節,水質肥沃,宜采用高劑量,并視病情、體質情況酌情增減用量。
使用時,先將藥品溶于少量水,稀釋5000—10000倍后,全池均勻潑灑,嚴禁局部藥物濃度過高。
車輪蟲病
由車輪蟲屬(Trichodina)和小車輪蟲屬(Trichodinella)的一些纖毛蟲寄生于魚的皮膚和鰓上引起。
[病原] 蟲體側面觀如氈帽狀,反口面觀呈圓碟狀,運動時如車輪旋轉樣。蟲體隆凸的一面為前面或稱口面,相對而凹入的一面為后面或稱反口面。口面有一向左或反時針方向旋繞的口溝,下接胞口和胞咽;口溝兩側各有一行纖毛,形成口帶。反口面周圍有長、短纖毛數圈,有的種類在纖毛之后常有一緣膜。反口面的中間為齒環和輻線環。在輻線環上方有一馬蹄形的大核,一個長形的小核和一個伸縮泡。車輪蟲以縱分裂法和接合生殖法進行繁殖。
[癥狀] 能致病的車輪蟲有10多種,寄生吁各種淡水魚、海水魚的體表、鰓等處,主要危害魚苗、魚種,嚴重時可引起大批死亡。大量寄生時,由于蟲體的刺激,引起組織發炎,分泌大量粘液,在體部、鰓上形成一層粘液層,蟲體密集處,如鰭、頭部、體表出現一層白翳。病魚消瘦、發黑、游動緩慢,呼吸困難,以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