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證券交易所股價指數
臺灣證券交易所的股價指數為自行編制的“發行量加權股價指數”(TAIEX),被視為是臺灣經濟走向的主要指標之一。臺灣證券交易所除了提供加權指數之外,并與英國金融時報指數合作編制“臺灣指數系列”,共有臺灣50指數、臺灣中型100指數、臺灣資訊科技指數、臺灣發達指數、臺灣高股息指數等可供參考。
臺灣證券柜臺買賣市場簡介
臺灣店頭市場(ROSE)即臺灣證券柜臺買賣市場(OTC),也稱臺灣“二板市場”,因長期承擔輔助上柜股票轉為上市股票的任務,被視作臺灣上市股票的“預備市場”。臺灣證券交易所成立之前店頭市場曾經盛行,證交所成立的同時被關閉,但1988年又重新成立股票店頭市場,目的是為公開發行但尚未上市的公司開拓股票流通渠道。 1994年成立臺灣證券柜臺買賣中心(OTC),旨在為中小企業融資的臺灣二板市場遂告成立。2000年5月臺灣參考美國的納斯達克(NASDAQ)市場將柜臺買賣中心更名為“臺斯達克”(TAISDAQ),成為臺灣中小科技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的主要平臺,以及創業投資退出的主要渠道。值得一提的是,當年臺灣還實施了柜臺第二類股票制度,即“臺灣創新成長企業類股”(TIGER, Taiwan Innovative Growing Enterpreneurs),目的是形成一個新的臺灣創新企業市場,為條件不夠但又成長看好的高科技中小企業的提供籌資渠道,被稱為第二類股票交易市場,與 TAISDAQ并為臺灣二板市場。但因制度限制嚴格,而企業發展、尤其是高科技企業成長風險又不斷增大,導致績效不佳,最終命運像日本的新興市場與德國的高科技股票市場一樣,在2004年被廢止。
OTC的現狀
臺灣的柜頭市場有些不同于美國NASDAQ及歐洲的第二板市場。按產業領域來分析,美、歐第二板市場的公司主要是高科技電子、互聯網網站類公司,而臺灣柜頭市場的情況是:截止到1998年11月,在臺灣OTC市場的上柜公司總數為157家。其中,資訊電子業上柜公司58家,占40%的比重;證券類上柜公司17家,占11%的比重;機械電器類上柜公司18家,占12%的比重;鋼鐵業9家,占6%的比重;金融保險類7家,占4%的比重。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臺灣OTC市場上并不只是資訊電子類高科技公司,還包括證券、機電、鋼鐵、保險、營建、運輸、化學等多達16類行業公司。但其中高科技類公司比重較大,在上柜市場上仍起到重要的作用。
OTC的相關要求
1.企業上市的適合范圍。臺灣OTC的規定是“本土的中小型公司”(包括新成立的公司)。可見,此規定是比較寬松的,所以便上市企業的產業領域遠遠超過了高科技范圍。
2.實收資本額在新臺幣5000萬元以上,經兩家以上證券商書面推薦。
3.企業上市的業務記錄。至少有三年的業務發展過程。決算營業利益及稅前純益占實收資本額之比率最近年度達4%以上,且其最近一會計年度決算無累計虧損者;或最近平均達2%以上,且最近一年度之獲利能力較前一年度為佳者。
4.企業上市的盈利要求。臺灣OTC規定在上市前兩年內,每年的合并全年收入及除稅前純利必須為資本總額的2%,但符合資格的科技類企業則不受此條例的限制。 5.企業上市的信息公布。臺灣OTC規定每季度進行報告,及時披露重大消息,遵守一系列有關維持上市地位數值的標準。
6.最低公眾持股量。持有股份1000股至50000股的記名股東,人數不少于300人,且其所持股份總額合計占發行總額10%以上或逾500萬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