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收支差額
國際收支差額(Balance Of Payments,BOP)
什么是國際收支差額
在特定期內,一個國家進行的所有對外經濟交易的貨幣價值的系統記錄,可用作比較一個國家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活動量。
國際收支差額,是指自主交易的差額。當這一差額為零時,稱為“國際收支平衡”;當這一差額為正時,稱為“國際收支順差”;當這一差額為負時,稱為“國際收支逆差”。后兩者統稱為“國際收支不平衡”。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口徑
第一,貿易收支差額。
第二,經常項目收支差額。
第三,基本收支差額。
第四,官方結算差額。
第五,綜合差額。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類型
國際收支不平衡的類型:
- 周期性不平衡
- 結構性不平衡
- 價格性不平衡
- 收入性不平衡。
國際收支差額對適度儲備量的影響
國際收支差額對適度儲備量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大方面:
- 第一,貿易收支差額。
國際學術界最初分析國際收支對儲備需求的影響,就是從貿易收支差額開始的。而其主要又是考察進口規模。美國耶魯大學特里芬教授開創了系統研究貿易進口額與國際儲備量比例關系的先例,并在經驗數字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法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應該指出,一個國家進口規模的大小,確實是影響國際收支進而影響儲備需求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單從這個因素去考察儲備需求進而推論貨幣當局應該持有多少的外匯儲備,會降低適度儲備量確定的準確性。因為進口僅僅表示資金的一種單向流動,只有考慮到進出口或國際收支差額,從資金的雙向運動中把握一國一定時期對儲備的實際需求,才能得出較為準確的儲備需求水平。
- 第二,資本收支差額。
資本收支可以包括長期資本收支、短期資本收支、實物資本收支、貨幣資本收支,等等。為了分析方便,我們僅取對儲備需求影響較大的一個變量,即一國一定時期的外債余額來分析。一般來講,一國舉借的外債多,那么外債到期償還的壓力就大,則對外匯儲備的需求比較強烈;反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相應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