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
外匯儲備概述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是一個國家貨幣當局持有并可以隨時兌換外國貨幣的資產。并非所有國家的貨幣都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只有那些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兌換其他儲備資產的貨幣才能充當國際儲備資產。
狹義而言,外匯儲備指一個國家的外匯積累;廣義而言,外匯儲備是指以外匯計價的資產,包括現鈔、黃金、國外有價證券等。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于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
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在對外貿易與國際結算中經常使用的外匯儲備主要有美元、歐元、日元、英鎊等。
外匯儲備的經營原則
各國政府管理和經營外匯儲備,一般都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個原則。
安全性是指外匯儲備應存放在政治穩定、經濟實力強的國家和信譽高的銀行,并時刻注意這些國家和銀行的政治和經營動向;要選擇風險小、幣值相對穩定的幣種,并密切注視這些貨幣發行國的國際收支和經濟狀況,預測匯率的走勢,及時調整幣種結構,減少匯率和利率風險;還要投資于比較安全的信用工具,如信譽高的國家債券,或由國家擔保的機構債券等。
流動性是指保證外匯儲備能隨時兌現和用于支付,并做到以最低成本實現兌付。各國在安排外匯資產時,應根據本國對一定時間內外匯收支狀況的預測,并考慮應付突發事件,合理安排投資的期限組合。現金和國庫券流動性較強,其次是中期國庫券、長期公債。
盈利性是指在保證安全和流動的前提下,通過對市場走勢的分析預測,確定科學的投資組合,抓住市場機會,進行資產投資和交易,使儲備資產增值。
但是,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三者不可能完全兼得。一般高風險才能有高收益,盈利大的資產必然安全性差,而安全性、流動性強的資產必然盈利低。所以,各國在經營外匯儲備時,往往各有側重。比如富國多重視流動性,以隨時干預外匯市場或用于對外支付,小國和資源貧乏國家多看重價值增值和財富積累。一般來說,應盡可能兼顧這三項原則,采用投資組合的策略,“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實行外匯儲備的多元化經營,降低風險,實現增值。
外匯儲備的作用
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內外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于穩定。因此,外匯儲備是實現經濟均衡穩定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一國經濟更易于受到其他國家經濟影響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一般說來,外匯儲備的增加不僅可以增強宏觀調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維護國家和企業在國際上的信譽,有助于拓展國際貿易、吸引外國投資、降低國內企業融資成本、防范和化解國際金融風險。當然這并不是說外匯儲備越多越好,因為持有外匯儲備是要付出代價的。
第一,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并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因此,持有外匯儲備,要考慮機會成本問題。
第二,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此外,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損失。因此,外匯儲備應保持在適度水平上。
適度外匯儲備水平取決于多種因素,如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等。應根據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成本比較和這些方面的狀況把外匯儲備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
中國外匯儲備
中國外匯儲備(不含港澳臺)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美元資產,其主要持有形式是美國國債和機構債券。2006年2月底中國大陸的外匯儲備總額為8537億美元(不包括港澳的外匯儲備),首次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07年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外匯儲備增加1357億美元,同比多增795億美元,一季度的外匯儲備增加額已經接近2006年全年外匯儲備增加額的55%。截至3月末,中國外匯儲備余額達12020億美元,同比增長37.36%。
中國大陸外匯儲備作為國家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下屬的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管理,部分實際業務操作由中國銀行進行。
幣種構成
中國外匯儲備的結構沒有對外明確公布過,目前屬于國家金融機密。據估計,美元資產占70%左右,日元約為10%,歐元和英鎊約為20%,依據來自于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路透社報道以及中國外貿收支中各幣種的比例。
外匯儲備結構原因
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以美元資產為主有以下幾方面歷史和國際金融理論原因:
1、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經濟活動要以國內經濟為主,雖然美國占國際貿易的比例很大,但是與美國龐大的國內生產總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遠遠低于日本、德國、瑞士的相應指標,后者三國的主要經濟活動是外向型的,其貨幣價值容易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干擾而大幅波動,不利于保值;
2、除美國外,日本、德國、瑞士的央行拒絕其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歷史形成的國際支付手段、交易中介、價值儲藏手段;
4、國際貿易中2/3以美元結算;
5、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批發交易絕大多數以美元交易,各國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采用美元;
6、各大國的外匯儲備主要是美元資產;
7、國際銀團貸款和國際債券市場的絕大多數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債券。
儲備成本
由于中國外匯儲備結構中美元資產較多,在2000年之后的美元大跌過程中,中國外匯儲備在賬面上貶值嚴重。有觀點認為,2003年中國的外匯儲備賬面損失約200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賬面損失約400億。
流動性風險
“外匯儲備經營管理特別強調安全性和流動性,這決定了外匯儲備主要投資于國際市場上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中國的外匯不是拿著一些外國的現鈔放在那里,而是買了外國的一些高收益、低風險、非常安全的債券”。然而約占60%比例、高達數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美國國債和債券形式存在,使得外匯儲備的流動性不足,受到中美關系、美國國債市場規模的威脅。
非常規使用
2004年1月,國務院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以充實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資本金。這次注資行為不屬于外匯儲備的常規運用范疇,2003年12月16日成立的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執行人的角色。
儲備規模
有觀點認為,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外匯儲備以GDP的10%左右為好,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水平明顯偏高。亞太區國家的外匯儲備額占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國家高出很多,這個現象并非中國所獨有,而且高外匯儲備對于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是有幫助的。有些觀點認為,考慮到中國的銀行壞賬情況比較嚴重,適當的增加外匯儲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現在的儲備水平還太低。
人民幣匯率曾經采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幣/美元購買力平價失衡、全球預期人民幣將會相對美元升值的情況下,大量美元熱錢涌入中國換取人民幣,以求收買廉價資源并獲得匯率波動收益。中國央行為了維持固定匯率,不得不大量買入美元,加劇了中國外匯儲備問題,導致了通貨膨脹的風險。統計表明,2004年約有1000億美元熱錢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人民幣的匯率2005年7月21日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各國的外匯儲備
各國外匯儲備示意圖
在2001年末,已知的各國官方外匯儲備中,有68.3%儲備是美元,13%為歐元,4.9%為日元,0.7% 為瑞士法郎。
年外匯儲備前7位
(2006年2月) (2006年3月) 國家或地區 億美元 國家或地區 億美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 $8530 中華人民共和國 $8750 日本 $8500 日本 $8520 臺灣 $2570 臺灣 $2570 韓國 $2160 韓國 $2170 俄羅斯 $1950 俄羅斯 $2050 印度 $1410 印度 $1480 香港 $1250 香港 $1250
2004年美國國債持有量前10位
(包括私有和公共持有,單位:億美元)
國家或地區 9月 1月 日本 $7200 $5840 中華人民共和國 $1740 $1570 英國 $1350 $940 加勒比海地區銀行 $1000 $550 韓國 $670 $600 臺灣 $570 $530 德國 $510 $480 香港 $500 $540 瑞士 $490 $450 歐盟 $430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