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完全基金制
完全基金制是一種以縱向平衡原則為依據,要求在勞動者整個就業(yè)或投保期間,或者在一個相當長的計劃期間內,采取儲蓄方式積累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的制度。
在完全基金制下,在對未來時期社會保障支出的需要進行預測的基礎上,確定一個可以保證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收支平衡的總平均收費率,采取先提后用的辦法。投保人在職時,按此收費率將一部分勞動收入交給一個基金;接受保障時,該基金再以投資所得兌現保障承諾。
完全基金制是一種以縱向平衡原則為依據,要求在勞動者整個就業(yè)或投保期間,或者在一個相當長的計劃期間內,采取儲蓄方式積累籌集社會保障基金的制度。
在完全基金制下,在對未來時期社會保障支出的需要進行預測的基礎上,確定一個可以保證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收支平衡的總平均收費率,采取先提后用的辦法。投保人在職時,按此收費率將一部分勞動收入交給一個基金;接受保障時,該基金再以投資所得兌現保障承諾。
無法應對人口迅速老齡化的沖擊。1999年10月,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1.26億,約占總人口的10%,已經進入老年型國家的行列。65歲以上的人口與15歲。64歲人口的比例,即老年人口贍養(yǎng)率,從1990年的8.7%增加到2000年的10.2%,預計到2020年和2050年將分別上升到15.5%和31.2%。因此,如果不對現收現付制進行改革,那么到2033年,養(yǎng)老保險費率將達到39.27%。這樣高的繳費率是企業(yè)難以承受的,會造成養(yǎng)老金的支付危機,也會大大影響我國企業(yè)的國際競爭力。
1、抑制了職工和企業(yè)的積極性,扭曲了勞動力市場的運行機制。在現收現付制下,職工(以及企業(yè)代職工)繳納的養(yǎng)老保險費與他退休后獲得的養(yǎng)老金收益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必然的聯系。因此,它實際上造成了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一個“稅收楔子”,會降低勞動力供給的數量,產生效率損失,隨著老齡化帶來的繳費率的不斷提高,由此造成的效率損失也會越大。
2、覆蓋范圍較窄,不利于充分發(fā)揮“社會穩(wěn)定器”的作用。傳統的養(yǎng)老保險制度覆蓋的主要是國有部門,而對改革開放后迅速發(fā)展起來的三資企業(yè)、集體企業(yè)、私營和個體企業(yè)而言則覆蓋不足。據統計,1978年到1997年間新增的21485萬個就業(yè)崗位中的72.4%是屬于非國有部門的。1996年,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和三資企業(yè)參加養(yǎng)老保險的比例分別為95.15%、51.47%和27.48%。這種狀況不利于勞動力的跨部門流動和不同類型企業(yè)之間的公平競爭。而其原因則在于非國有企業(yè)與國有企業(yè)的職工年齡結構和歷史負擔不同,以現收現付為特征的體制會導致資金向國有企業(yè)的再分配承擔額外的成本。
3、養(yǎng)老保險的行政管理職能與養(yǎng)老金經營職能不分,導致對養(yǎng)老金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與制衡機制,養(yǎng)老金被擠占、挪用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影響了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
正是在此背景下,國務院近年來頒布了關于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決定從現收現付制向“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制過渡。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特別是在以個人賬戶為基礎的基金制的建立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建立的個人賬戶很大程度上是名義賬戶,名義賬戶也稱“空賬”,它雖然在避免勞動力市場的扭曲、提供更好的繳費激勵方面與傳統的現收現付制相比有其優(yōu)越之處,但從本質上看仍然屬于現收現付制。它并不能夠提供真正的基金積累和基金運營的收益,從而無法應對老齡化的沖擊。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改革過程始終回避了“老人”的養(yǎng)老金的來源問題,仍然從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賬戶中抽取資金來支付“老人”的養(yǎng)老金。我們必須盡早解決這一問題,拖得時間越長,改革成本會越高。為此,可以區(qū)分三種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1、對于那些已經退休的“老人”和今后幾年就要退休的職工(比如50歲以上),應繼續(xù)留在舊制度中,其養(yǎng)老金支付仍然采用現收現付的制度安排,但是資金來源已不能動用正在工作的人們向自己的個人賬戶的養(yǎng)老保險繳費,必須另辟途徑。
2、對于那些即將參加工作的“新人”,比較容易處理,應直接采用新制度,實行完全的基金制。此外,對參加工作的時間較短(如5年以內)的職工,因空賬的數額較小,可以由政府籌資盡快加以彌補,以做實個人賬戶。
3、對于其他的職工,如果完全按照 “新人”的辦法處理,則由于空賬的數額較大,政府很難迅速拿出這筆資金,若完全比照“老人”的辦法處理,則無法避免舊體制的弊端,會造成長期內的財務失衡。
因此,這些人可以從現在起建立個人賬戶,退休后根據賬戶余額大小逐領取養(yǎng)老金,同時,政府根據他們在舊制度下的繳費年限為依據,在退休后每月發(fā)放一定數量的養(yǎng)老金作為對個人賬戶的補充。
使投保人在職時積累資金,退休后按月領取保險金,支付水平與本人在職時的工資和繳費水平直接相關,可以激發(fā)投保人繳費的積極性,從而實現自我保障。
但這種方式要求有穩(wěn)定的經濟環(huán)境和良好的基金管理水平,從而保證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兌現保障承諾。否則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的風險較大。這種方式不具有代際之間的再分配功能。
完全基金制之所以被廣泛推崇,主要是基于以下幾個理由:
1、我國目前稅收負擔已經很重,在現收現付制下,稅收的任何增加,哪怕是一點點,都會對經濟效率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與此相比,基金制的社會保障只不過是政府強制年輕一代進行了一些儲蓄而已,它對資本積累不會產生什么顯著影響,也就不會妨礙經濟快速增長對資本的需求。
2、從宏觀效益上看,由于基金制社會保障的收入直接用來購買資產或投資,所以能夠對沒有消費的資源進行更好的利用,可能會促進GDP的更快增長,因而提高整個社會的平均生活水平。
3、從激勵機制來看,基金制把個人繳費水平與個人收益水平聯系起來,使得稅收的激勵效果凸現出來;基金制能夠更有效地防范道德風險,對勞動力供給與就業(yè)的負面影響也小于現收視付制;基金制能促進個人積極參與社會保障基金的監(jiān)管活動,更好地防止基金被人濫用,等等。
4、從可理解性來看,對一般被保障者來說,基金制與現收現付制相比更為簡單、易懂,也更與市場經濟的精神相一致,因而更容易理解。
與現收現付制相比,完全基金制也是有缺陷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完全基金制同樣無法逃避老齡化風險,而只是把風險更多地轉移給了個人。基金制雖然使得每個人的繳費和獲益緊密地聯系起來,有利于增進效率,但同時也使所有人都面臨了更多的風險,特別是市場風險。
2、道德風險仍然存在,但主要來自于基金管理者。出于社會道德或公平上的考慮,國家必然會作為“最后出場者”對社會保障提供某種保證,這樣就會促使基金管理者偏向干風險更大的投資組合,而不遵循風險適度的原則,許多基金可能會破產。國家最終承擔基金破產后的部分責任,又會使稅收上升,從而可能形成惡性循環(huán)。
3、與現收現付制相比,基金制只是一種強制儲蓄制度,沒有社會調劑或再分配功能。
1、資金積累制的收益高。資金積累制的收益是全國資本的邊際收益,在美國實際的資產組合收益率為7%,中國資本邊際收益率比美國高。另外,現收現付制下隱含的收益率應為人口增長率和生產率,也是實際工資增長率之和,在美國約為3%,在中國更高一些。現收現付制下的收益總是低于資金積累制下資本的邊際收益。
2、現收現付制扭曲了稅收,而基金積累制下稅制需要完善。在現收現付制下,退休后雇員平均能得到其工作時最終所得的60%,其中的25%來自現收現付的社保統籌收益:對那些已工作40年的人,其個人賬戶的年金占35%,這部分是可以遺贈的。而在部分積累制下,社會保障基金從工資中扣除,雇主大約付出工資的20%,個人付出工資的8%,這是非常高的工資稅。中國所付稅率是美國的兩倍,卻仍感覺資金不足。原因何在?因為所謂28%稅率實際征收的只有其1/3。社保資金并不是作為稅來收取,逃避它并不違法,所以執(zhí)行是很弱的。而且計算稅基是根據正式工資,這比實際現金收入要少得多。同時,在非正式的部門很難征收到社會保障稅。此外,在繳款的28個百分點中,只有8個百分點是直接對個人有益的,而且這部分的收益率很低,其它20個百分點進入社保統籌。大部分資金進入統籌意味著支付社保基金是一種所得稅,因此不論個人還是工廠都有動機逃稅。
雖然完全基金制與現收現付制相比有許多優(yōu)點,但完全基金制同現收現付制一樣不能解決我國的社會保障問題。因此,在主張更多地運用基金制時,我們必須十分注意什么是我們的目的或要求,以及適當考慮我國的基本社會經濟狀況。如果我們要建立的是一種兼顧公平和效率的適合基本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它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現收現付制或基金制,而只能是吸取兩者優(yōu)點的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制度。目前,我國的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社會保障制度確實遇到了不少麻煩,但我們要做的不該是推倒它重建,而是要逐步地完善它,特別是要盡量尋找公平與效率(或者說現收現付制與完全基金制)的恰當的結合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