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購權證
認購權證(Call Warrant?),又稱為看漲權證、買權權證
認購權證概述
權證可分為認購權證(call warrants)和認沽權證(put warrants)又稱為看漲權證和看跌權證。
認購權證:是指權證持有人有權按約定價格在特定期限內或到期日向發行人買入標的證券;
認購權證與認沽權證的區別
認購權證的價值隨相關資產價格上升而上升,認沽權證則隨相關資產價格下降而下降。
對于流通股股東來說,認購權證與認沽權證會有以下一些不同:
第一,所持有“正股+權證”的組合的風險不同。由于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對正股的敏感度不同,隨著正股股價的上升,認購權證的價格上升,認沽權證的價格下跌。從“正股+權證”組合的敏感度來看,認購權證會加劇組合的系統風險,而認沽權證會對沖正股股價波動的部分風險。
第二,對流通股股東的補償不同。在正股股價下跌時,認沽權證的價格上漲,會對流通股股東的損失給予補償,從而降低流通股股東的盈虧平衡點;而認購權證能讓流通股股東在未來可能的業績增長中分得一杯羹,但是,如果股價貼權,則在短期內不能給流通股股東多少補償。
第三,到期價值不同。由于目前股改方案中所包含的權證均以股票結算方式來交割,這將對權證的到期價值產生重大影響。對于認沽權證,如果在快到期時,權證為價內權證,即股價小于行權價,權證的持有者為了行權必然會買進正股,買盤壓力有可能會使股價向行權價靠攏,從而使權證喪失價值;而對于認購權證,在快到期內,若為價內權證,持有者只需準備現金以便向大股東按行權價買進股票,而不會對流通A股的股價產生影響。只不過在行權后,市場上可流通的股票突然增加,投資者想盡快獲利了結的話,正股遭遇短期拋壓,股價必然又會下跌,從而使投資者遭受損失。
最后,認沽權證可以讓投資者構建多種投資組合,而認購權證在市場上缺乏做空機制的條件下,只能成為投機者炒作的工具。
認購權證和認沽權證的特點見下表:
認購權證 認沽權證 持有人的權利 持有人有權利(而非義務)在某段期間內以預先約定的價格向發行人購買特定數量的標的證券 持有人有權利(而非義務)在某段期間內以預先約定的價格向發行人出售特定數量的標的證券 到期可得的回報 (權證結算價格-行權價)×行權比例
未考慮行權有關費用(行權價-權證結算價格)×行權比例
未考慮行權有關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