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霜霉,為霜霉科霜霉屬真菌,病斑發(fā)生于葉和花梗上,長(zhǎng)橢圓形或長(zhǎng)梭形,邊緣模糊,初淡綠色,漸變黃白色;霉層紫灰色,疏生于葉面,不明顯。此菌在我國(guó)許多省份都有分布,世界也分布很廣,有的年份,蔥霜霉病發(fā)生較嚴(yán)重,可影響城市蔥類的市場(chǎng)供應(yīng)。
蔥霜霉
基本信息
拉丁綱名 Phycomycetes
中文綱名 藻狀菌綱
拉丁目名 Peronosporales
中文目名 霜霉目
拉丁科名 Peronosporaceae
中文科名 霜霉科
拉丁名 Peronospora schleidenii
中文名 蔥霜霉
定名人 Ung.
參考文獻(xiàn) Peronosporaceae
形態(tài)特征
病斑發(fā)生于葉和花梗上,長(zhǎng)橢圓形或長(zhǎng)梭形,邊緣模糊,初淡綠色,漸變黃白色;霉層紫灰色,疏生于葉面,不明顯。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單枝或多枝,無(wú)色,245-490μm×9.8-19.6μm,主軸占全長(zhǎng) 1/2-2/3,基部稍膨大,上部叉狀分枝3-6次,末枝較粗,剛直或稍有彎曲,長(zhǎng)5-20μm。孢子囊長(zhǎng)卵形或紡錘形,淡褐色,49-64μm×20-38μm,長(zhǎng)寬比值為1.7-2.4。卵孢子稀少,球形,壁平滑,直徑 31-39μm。
分布
中國(guó)分布
洋蔥Allium cepa L. : 陜西寶雞(HMNAU-DM -303);云南昆明(-DM-304),盈江(-DM-305)。本世紀(jì)40-50年代在江蘇南京經(jīng)常發(fā)生,近年少見(jiàn)。大蔥Allium fistulosum L. :吉林琿春(HMNAU-DM-306);河南許昌(-DM-307);陜西隴縣(-DM-308),城固( -DM-309),漢中(-DM-310),安康(-DM -311);甘肅徽縣(-DM-312),涇水(-DM-313);新疆塔城(-DM-(8220)314);云南麗江(-DM-315)。
此菌在我國(guó)的分布地,據(jù)戴芳瀾(1979),還有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遼寧、江西、安徽、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青海、臺(tái)灣。又據(jù)劉惕若和白金鎧(1982),黑龍江亦有此菌。王寬倉(cāng)和張中義(1990)報(bào)道寧夏也有此菌發(fā)生,寄主還有紅蔥Allium cepa L. var. proliferum Regel。據(jù)戴芳瀾(1979),其他寄主還有胡蔥A. ledeborianum Schult.,韭A. tuberosum Roxb.,野韭A. bakeri Regel。
世界分布
中國(guó)、日本、巴西、毛里塔尼亞、丹麥、以色列、加拿大、烏克蘭、烏拉圭、烏茲別克斯坦、立陶宛、伊朗、西班牙、匈牙利、吉爾吉斯斯坦、希臘、芬蘭、阿根廷、阿塞拜疆、利比亞、英國(guó)、羅馬尼亞、拉脫維亞、波蘭、法國(guó)、南斯拉夫、哈薩克斯坦、挪威、保加利亞、美國(guó)、玻利維亞、委內(nèi)瑞拉、秘魯、哥倫比亞、格魯吉亞、荷蘭、愛(ài)爾蘭、愛(ài)沙尼亞、俄羅斯、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意大利、瑞士、瑞典、德國(guó)、澳大利亞。
討論
蔥霜霉最早通用的正式名稱是 Peronospora schleidenii Unger,這是Unger (1847)提出的。以后Caspary(1860)根據(jù) Berkeley于1841年最早的命名Botrytis destruc- tor Berkeley建立本菌新組合名稱P. destructor( Berkeley)Caspary ex Berkeley,此種名應(yīng)有優(yōu)先權(quán)。Gustavsson(1959),Constantinescu & Negrean(1983)以及Novotelnova & Pystina (1985)都以P. destructor為蔥霜霉的正名,故筆者亦用此名。
有的年份,蔥霜霉病發(fā)生較嚴(yán)重,可影響城市蔥類的市場(chǎng)供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