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霜霉,霜霉目霜霉科菌類。葉面病斑不規則多角形,受葉脈所限,初淡黃色,后轉褐色,病重葉片皺縮;霉層密生于葉背,紫褐色。分布在中國、日本、丹麥、烏克蘭、印度、加拿大、英國、等國。
東北霜霉
基本信息
拉丁綱名 Phycomycetes
中文綱名 藻狀菌綱
拉丁目名 Peronosporales
中文目名 霜霉目
拉丁科名 Peronosporaceae
中文科名 霜霉科
拉丁名 Peronospora manschurica
中文名 東北霜霉
定名人 (Naum.) Syd.
參考文獻 Peronosporaceae
形態特征
葉面病斑不規則多角形,受葉脈所限,初淡黃色,后轉褐色,病重葉片皺縮;霉層密生于葉背,紫褐色。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單枝或多枝, 228-588μm×5-8μm,平均 415μm×6μm,基部不膨大,上部二叉分枝5-7次,末枝稍彎曲,2.8-8μm×0.6-2μm,平均5.6μm×1.3μm,呈直角開張。孢子囊廣橢圓形、卵形或球形,帶褐色,18-25μm ×14-20μm,平均20μm×16μm,長寬比值為1.2。藏卵器不整形,淡黃色。卵孢子生于葉組織內或種子表面,球形,直徑31-39(平均32.0) μm,壁平滑或呈皺褶,黃色。
分布
中國分布:
大豆Glycine max(L.) Merr.: 北京(UN-2398);河北通縣(UN-2400);吉林吉林市(HMNAU-DM-251),公主嶺(DM-250);黑龍江哈爾濱(HMNAU-DM-249);上海松江(UN-3460);江蘇南京(UN-2348, HMNAU-DM-252-253,-254),江浦(-DM-255),江寧(-DM-256);浙江杭州(UN-3990);山東德州( HMNAU-DM-257);河南許昌(HMNAU- DM-258);廣西南寧(HMNAU-DM-271,-272);四川成都(HMNAU-DM-261,-262),峨眉山(-DM-263);云南昆明(HMNAU-DM-264,-265,-266),玉溪(-DM-267),石屏(-DM-268),盈江(-DM-269),芒市(-DM-270);陜西太白( HMNAU-DM-259);甘肅武威(HMNAU-DM-260)。 野大豆GLycine soja(L.) Sieb. et Zucc.: 江蘇南京(HMNAU-DM-273)。
此菌寄生大豆的在我國尚有,據戴芳瀾(1979),分布在山西、內蒙古、遼寧、江西、廣東、青海、臺灣。寄生野大豆的,分布在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四川、青海、臺灣。
另據李有志(1987),此菌還寄生于三籽兩型豆 Amphicarpaea trisperma Baker,分布在陜西延安.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丹麥、烏克蘭、印度、加拿大、英國、羅馬尼亞、南非、南斯拉夫、美國、哈薩克斯坦、菲律賓、俄羅斯、瑞士。
特點
據國外研究此菌生理小種達數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