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港古稱刺桐港,宋元時期,泉州港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2012年并入湄洲灣港。
泉州港
泉州港簡介
泉州港位于福建省東南部,與臺灣省一水之隔。在中世紀時,泉州港就是中國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泉州古港包括泉州灣東北面的崇武港,歸泉州灣的蚶江港、石湖港、后渚港、洛陽港,深滬灣的祥芝港、永寧港、深滬港、福全港,圍頭灣的圍頭港、金井港、東石港、安海港、石井港,以后渚港最靠近泉州市區,水陸交通極為方便,是泉州港主要對外交通貿易港口。歷史上,泉州港曾以三灣十二港著名于世。現又開發了湄洲灣肖厝深水良港。2012年4月,泉州港并入湄洲灣港,但仍保留原名。
泉州港在歷史上的地位及其影響
關于歷史上泉州港的興起、發展與繁榮。與會學者指出,泉州地處福建東南沿海,至遲在南北朝時期已成為對外交通港口。隋唐以后,福建南部經濟發展,人口增多。而“安史之亂”后,由于陸上絲綢之路阻塞,中西交通轉而以海道為主,這一轉變給泉州港等沿海港口的發展帶來了機遇。五代十國時期,福建地區相對穩定,泉州港獲得進一步發展。自1087年宋朝中央政府在泉州設立市舶司起,泉州港的對外貿易從此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南宋偏安東南,經濟重心南移,泉州港的對外貿易開始超過廣州港,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元朝疆域遼闊,國力強盛,泉州港對外交通四通八達,舉世矚目。當時的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到泉州,盛贊“刺桐(當時泉州稱為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我國的古文獻如趙汝適《諸蕃志》、汪大淵《島夷志略》、周致中《異域記》等對宋元時期泉州港興旺發達的情景也都有詳細的記載。現在留存于泉州的許多海上交通遺址遺跡也見證了當年泉州港的繁榮昌盛。
關于歷史上泉州港繁榮昌盛的原因。一是宋元時期福建地區相對安定。泉州造船業在當時盛極一時,所造海船之大、技術之先進,處于中國和世界領先地位。1974年在泉州港出土的宋代古船就是明證。船舶作為海上交通的主要工具為泉州港的對外貿易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宋元政府的對外開放政策。尤其是在泉州設立市舶司后,宋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發展海外貿易的政策和措施,如在泉州建立“來遠驛”,歡迎和接待外國使節和商人;許多外國人在泉州定居,有的還被授以地方官;對于本地民間商人,政府也鼓勵他們廣開商路,積極發展海外貿易,甚至以授予官職獎勵他們“放洋招商”,泉州涌現出一批海外貿易的富商巨賈。三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促進了泉州港的繁榮昌盛。泉州從唐末至元代300多年間,經歷了五代十國和南宋末兩次大移民,來自中原地區的人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和先進的文化;同時,在泉州居住的外國人也帶來了他們的本國文化。現在泉州仍可看到中世紀中外文化交流的遺韻和遺址。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對于當時泉州港的繁榮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當然,泉州港的繁榮昌盛還有其他原因,如泉州擁有天然的良港等,但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對外開放政策是泉州港繁榮昌盛的根本原因。
關于泉州港在歷史時期對世界的影響。有的學者指出,宋元兩代,東南中國是亞洲海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以泉州為中心的航海貿易為龍頭,與亞洲海域“北洋”、“東洋”、“西洋”實現了連接與互動,形成了東方世界的海洋經濟圈。有的學者指出,海上絲綢之路是歷史上連結東西方的海上通道。通過泉州發達的海上交通,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瓷器、絲綢、中草藥和儒家文化典籍等傳播到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特產如珍珠、象牙、香料,尤其是農作物占城稻、吉貝(棉花)等相繼傳入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交流,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和社會發展。所以說,海上絲綢之路的意義遠遠超過絲綢貿易的范圍,它把中國與世界連在一起,是一條溝通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對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