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霜霉,霜霉目霜霉科真菌。寄主莖葉均受害,葉部分或整片受害,易落葉,病斑初褪色,漸變黃,兩面均生稀疏霉層,霉層灰白色至灰褐色或青灰色。分布在中國臺灣臺北、臺中、臺南、高雄、新竹。
大戟霜霉
基本信息
拉丁綱名 Phycomycetes
中文綱名 藻狀菌綱
拉丁目名 Peronosporales
中文目名 霜霉目
拉丁科名 Peronosporaceae
中文科名 霜霉科
拉丁名 peronospora euphorbiae
中文名 大戟霜霉
定名人 Fuck
參考文獻 Peronosporaceae
形態特征
寄主莖葉均受害,葉部分或整片受害,易落葉,病斑初褪色,漸變黃,兩面均生稀疏霉層,霉層灰白色至灰褐色或青灰色。孢囊梗自氣孔伸出,長266-504μm,主軸長 140-408μm,占全長的1/2-4/5,基部稍膨大;上部叉狀分枝5-6次,分枝彎曲,末枝 4-16μm×2-3μm。孢子囊球形或倒卵形,無色或帶灰色, 17-24μm×17-23μm,萌發生芽管。藏卵器近球形,黃色,壁厚,永存生。卵孢子球形,黃色,壁平滑[根據澤田(Sawada,1927)的描述].
分布
中國分布:
千根草Euphorbia thymifolia L. :中國臺灣臺北、臺中、臺南、高雄、新竹(澤田, 1913-1926年)。
世界分布:
中歐、烏克蘭、北美、俄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