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
梅雨(又稱霉雨)指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臺灣、日本中南部、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間持續陰雨天氣的自然氣候現象。
概述
梅雨(meiyu)指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臺灣、日本中南部、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間持續陰雨天氣的自然氣候現象。因時值梅子黃熟,故亦稱黃梅天。此季節空氣長期溫高、濕重、雨多,器物易受潮發霉,又稱霉雨。
成因
每年大約5月下旬至6月上旬,來自北方的冷空氣與從南方北上的暖空氣的匯合于華南地區,形成華南準靜止鋒。大約到了6月下旬,暖空氣勢力增強,準靜止鋒北移至江淮地區,形成江淮準靜止鋒(又稱為梅雨鋒)。由于來自南方的暖空氣夾帶大量水汽,當遇上較冷的氣團時,暖濕空氣被抬升成云致雨,在降雨中心經過的地區,常常會出現一次次大雨或暴雨。這段時間冷暖空氣勢力相當,以致鋒面停留在江淮和長江中下游地區。
出現時間規律
正常
梅雨開始的日子為“入梅”(或“立梅”),結束那天為“出梅”(或“斷梅”)。梅雨開始的時間,大致上緯度越高則時間越晚。臺灣地區大約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但具體各地有所差異,例如:浙江地區是農歷五月份入梅,具體是逢芒種后的壬日入梅,夏至后庚日出梅。
反常
空梅每一年梅雨的范圍、持續時間以及雨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某些應該出現梅雨的地方,某些年份如果沒有梅雨,現象稱為空梅。
重梅指黃梅雨季過后,通常天氣放晴進入炎炎盛夏,如果這個時候又轉成陰雨綿綿,并且持續較久,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稱為“重梅”。民間俗諺有云“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重梅”之說 。
話說梅雨
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簡稱 梅雨黃山“霉”;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在中國史籍中記載較多。如《初學記》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等。
中國歷書上有霉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霉”,結束之日稱為“出霉”。芒種后第一個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個未日出霉。入霉總在6月6~15日之間,出霉總在7月8~19日之間,中國東部有一個雨期較長、雨量比較集中的明顯雨季,由大體上呈東西向的主要雨帶作南北位移所造成,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夏之交季節轉變其間的特有現象。6月中旬以后,雨帶維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帶停留時間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稱為“入梅”,結束的一天稱為“出梅”。
此外,由于這一時段的空氣濕度很大,百物極易獲潮霉爛,故人們給梅雨起了一個別名,叫做“霉雨”。明代謝在杭的《五雜炬?天部一》記述:“江南每歲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謂之梅雨,蓋當梅子青黃時也。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明代杰出的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明確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