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秋雨
我國西部地區秋季多雨的一特殊型天氣現象。指渭水流域、漢水流域、川東、滇東等地的秋雨。華西秋雨雨日多,以綿綿細雨為主。陰雨天氣導致氣溫下降,會對農作物生產帶來不利影響。
定義
【華西秋雨】(autumn rain in Western China)
我國西部地區秋季多雨的一特殊型天氣現象。主要指渭水流域、漢水流域、川東、滇東等地區的秋雨。
主要出現地區及起止時間
它主要出現在四川、重慶、貴州、云南、甘肅東部和南部、陜西關中和陜南、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帶。其中尤以四川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及貴州的西部和北部最為常見。華西秋雨一般出現在9-11月,最早出現日期有時可從8月下旬開始,最晚在11月下旬結束。
成因
華西秋雨天氣的形成無疑是冷暖空氣相互作用的結果。每年進入9月以后,華西地區在5500米上空處在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伊朗高壓之間的低氣壓區內。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側或西北側的西南氣流將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濕空氣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這一帶地區,使這一帶地區具備了比較豐沛的水汽條件。同時隨著冷空氣不斷從高原北側東移或從我國東部地區向西部地區倒灌,冷暖空氣在我國西部地區頻頻交匯,于是便形成了華西秋雨。
秋季頻繁南下的冷空氣與滯留在該地區的暖濕空氣相遇,使鋒面活動加劇而產生較長時間的陰雨,平均來講,降雨量一般多于春季,僅次于夏季,在水文上則表現為顯著的秋汛。
當冷空氣勢力較強時,冷暖空氣交匯比較激烈,降雨強度也會隨之加大,同樣也可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
特征
主要降雨時段是出現在9、10兩個月。“華西秋雨”的主要特點是雨日多,而另一個特點是以綿綿細雨為主,所以雨日雖多,但雨量卻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強度也弱。

平均來講,華西秋雨的降雨量一般多于春季,僅次于夏季,在水文上則表現為顯著的秋汛。秋雨的年際變化較大,有的年份不明顯,有的年份則陰雨連綿,持續時間長達一月之久。
華西秋雨是四川盆地的一個顯著的氣候特色。四川盆地,秋季平均每月的雨日數,大約在13~20天左右,即平均每三天有一天半到兩天有雨,較同時期我國其他地區明顯為多,但盆地里秋季降水的強度在一年四季里是最小的,也就是說,秋季降水以小雨為主,是典型的綿綿秋雨。
從古到今,四川盆地的綿綿秋雨就十分引人注目。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用“恒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來形容四川盆地陰雨多、日照少的氣候特色,以后便演變成了著名的成語“蜀犬吠日”,比喻少見多怪。
對農業的影響
華西秋雨雨日多,以綿綿細雨為主。陰雨天氣導致氣溫下降,會對農作物生產帶來不利影響。成熟的秋糧易發芽霉變,未成熟的秋作物生長期延緩,容易遭受凍害。一般來說,持續連陰雨的天數越長,對農作物的危害越大。如果我們把連續三天或三天以上出現降雨視為一次連陰雨過程,可以看出,連陰雨過程次數最多的是四川盆地南部和貴州的遵義、畢節等地,每年秋季平均有7-9次。平均最長連陰雨過程是在貴州西部和四川宜賓、邵覺及四川盆地以西地區,有10-11天,四川阿壩達14天;極端最長連陰雨過程在四川西部地區,一次過程可達20天以上。
不利影響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冬作物播種、移栽的季節。綿綿細雨阻擋了陽光,帶來了低溫。不利于玉米、紅薯、晚稻、棉花等農作物的收獲和小麥播種、油菜移栽。它可以造成晚稻抽穗揚花期的冷害,空秕率的增加;也可使棉花爛桃,裂鈴吐絮不暢;秋雨多的年份,還可使已成熟的作物發芽、霉爛,以至減產甚至失收。而且它不僅影響當年作物的收成,也將影響來年作物的產量。
有利影響
“華西秋雨”雖然沒有臺風、暴雨所造成的災害來得那樣猛烈,但它同樣給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建設帶來非常大的損失。然而秋雨多,有利于水庫、池塘及冬水田蓄水、預防來年的春旱。特別是對西北一些較干旱的地區來說,這時地溫較高,土質結構比較疏松,雨水可以較深地滲透到土壤中,可保證冬小麥播種、出苗,同時土壤的蓄水保墑,也可減輕次年春旱對各種農作物的威脅,故有農諺“你有萬擔糧,我有秋里墑”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