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古稱彭蠡澤、彭澤或彭湖,位于北緯28°22′至29°45′,東經115°47′至116°45′。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
概述
鄱陽湖(“鄱”,音:pó)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于青海湖)。位于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介于北緯28度22分~29度45分,東經115度47分~116度45分。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中國第一大河——長江。正常年份鄱陽湖流入長江的水量達1460億立方米,超過黃河、淮河和海河三河入海量的總量,是長江水流的調節器,水量和水質直接關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乃至全國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和用水安全。地理位置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古稱彭蠡澤、彭澤或彭湖,位于北緯28°22′至29°45′,東經115°47′至116°45′。地處江西省的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或東西)兩湖。
松門山西北為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為一狹長通江港道,長40公里,寬3至5公里,最窄處約2.8公里。
松門山東南為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主體,長133公里,最寬處達74公里。
湖體特征
鄱陽湖南北長173公里,東西最寬處74公里,平均寬16.9公里,湖岸線長1200公里,湖口水位21.71米時湖面面積328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位12.86米;最高水位22.59米出現在1998年7月31日,面積達4070平方公里,蓄水量300億立方米;最低水位5.90米出現在1963年2月6日,面積僅146平方公里,蓄水量4.5億立方米。
湖水補給主要包括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博陽河和西河等河道,經調蓄后,向北由湖口注入長江。流入長江的水量多年平均1460億立方米,超過黃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總和。[4]鄱陽湖水系流域面積16.22萬平方公里,約占江西省流域面積的97%,占長江流域面積的9%:其水系年均徑流量為1525億立方米,約占長江流域年均徑流量的16.3%。
鄱陽湖是一個季節性變化巨大的吞吐型湖泊,洪水期與枯水期面積、蓄水量差異懸殊。年內水位變幅在9.79~15.36米,絕對水位變幅達16.69米。每年春夏之交,湖水猛漲,水面迅速擴大,煙波浩渺;但到了冬季,湖水劇降,洲灘裸露,湖面僅剩幾條蜿蜒的水道。形成“洪水一片、枯水一線”的景觀。平水位時湖面高于長江水面,湖水北洩長江。經鄱陽湖調節,贛江等河流的洪峰可減弱15~30%,減輕了長江洪峰對沿岸的威脅。
生態保護
鄱陽湖是國際重要濕地,在中國長江流域中發揮著巨大的調蓄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特殊生態功能,是中國十大生態功能保護區之一,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之一,對維系區域和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每年秋末冬初(10月),從俄羅斯西伯利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飛來成千上萬只候鳥,直到翌年春(4月)逐漸離去。保護區內鳥類有300多種,近百萬只,其中珍禽50多種,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尤其可喜的是在這里發現了當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群,2002年越冬種群總數達4000只以上,占全世界白鶴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因此,鄱陽湖被稱為“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為保護候鳥,1983年成立鄱陽湖自然保護區,1988年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此外,還有以下省級保護區:江西省鄱陽湖南磯濕地自然保護區、江西省鄱陽湖河蚌保護區、江西省鄱陽湖湖鯉鯽魚產卵場自然保護區、江西省鄱陽湖銀魚自然保護區、江西省鄱陽湖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