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潮
漲潮是在每一個潮汐漲落周期中,潮位由最低逐漸上升至最高的過程。
定義:
【漲潮】(rising tide; flood tide)在每一個潮汐漲落周期中,潮位由最低逐漸上升至最高的過程。

概述

到過海邊的人都知道,海水有漲潮和落潮現象。漲潮時,海水上漲,波浪滾滾,景色十分壯觀;退潮時,海水悄然退去,露出一片海灘。漲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兩次。海水的漲落發生在白天叫潮,發生在夜間叫汐,所以也叫潮汐。我國古書上說“大海之水,朝生為潮,夕生為汐”。在漲潮和落潮之間有一段時間水位處于不漲不落的狀態,叫做平潮。
潮汐是海水周期性漲落現象。因白天為朝,夜晚為夕,所以把白天出現的海水漲落稱為“潮”,夜晚出現的海水漲落稱為“汐”。這種現象曾使古人很納悶,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后來細心的人們發現,潮汐每天都要推遲一會兒,而這一時間和月亮每天遲到的時間是一樣的,因此想到潮汐和月球有著必然的聯系。我國古代地理著作《山海經》中已提到潮汐與月球的關系,東漢時期王充在他所著的《論衡》一書中則明確指出:“濤之起也,隨月升衰”。但是直到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拉普拉斯才從數學上證明潮汐現象確實是由太陽和月亮、主要是月亮的引力造成的。
潮汐的影響因素
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引力的大小和兩個物體質量的乘積成正比,和它們之間的距離平方成反比。太陽對地球的引力比月球對地球的引力要強大得多,但太陽的引潮力卻不到月球的1/2。這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引起海水漲落的引潮力(或稱起潮力)雖然起因是太陽和月球的引力,但卻又不是太陽和月球的絕對引力,而是被吸引物體所受到的引力和地心所受到的引力之差。引潮力和引潮天體的質量成正比,和該天體到地球的距離的立方成反比。因為太陽的質量是月球質量的2710X104倍,而日地間的平均距離是月地間平均距離的389倍,所以月球的引潮力是太陽的引潮力的2.17倍,因而從力學上證明潮汐確實主要由月球引起。打個比喻,如果某地潮水最高時有10米高,差不多7米是月球造成的,太陽的貢獻只有3米,其他行星不足0.6毫米。
太陽的引潮力雖然不算太大,但能影響潮汐的大小。有時它和月球形成合力,相得益彰,有時是斥力,相互牽制抵消。在新月或滿月時,太陽和月球在同一方向或正相反方向施加引力,產生高潮;但在上弦或下弦時,月球的引力作用對抗太陽的引力作用,產主低潮。其周期約半月。從一年看來,也同樣有高低潮兩次。春分和秋分時,如果地球、月球和太陽幾乎在同一平面上,這時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兩次高潮。此外,潮汐與月球和太陽離地球的遠近也有關系。月球的公轉軌道是個橢圓,大約每27.55天靠近地球和遠離地球一次,近地潮要比遠地潮大39%,當近地潮與高潮重合時,潮差特別大,若遠地潮與低潮重合時,潮差就特別小。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軌道也是橢圓,在近日點太陽引力大,潮汐強,遠日點,引力小,潮汐弱。

從一天看來,因地球自轉和月球公轉,潮汐波由東向西,沿周日運動的方向傳播,一次潮汐漲落經歷的時間是半個太陰日,即12小時25分,也就是所謂的半日潮,生活在海邊上的人,每天都可以看到海水有規律地升落兩次。白居易“旱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的佳句便打此而來。
實際的潮汐還會受地理環境、海岸位置、洋流運動等諸多因素的制約。以錢塘江潮為例,我們知道,錢塘江口的杭州灣呈喇叭口狀,越往里越窄,加之漲潮時帶進的泥沙淤積在江底形成沙坎,從而造成潮勢洶涌澎湃。
月球的引潮力不僅會在地球上產生海潮,還會引起大氣潮。但是大氣潮遠沒有海潮這樣驚天動地,氣勢磅礴。又因為我們身在其中所以是很難察覺的。除此之外,引潮力還會使地球的本體,包括地表(大陸和洋底以下各部分)產生潮汐,這種潮汐稱為固體潮,固體潮引起地表的起伏很小,只有用精密的儀器才能測出來,這可能對地球的引力場有細微影響。地球內部有一部分是液態的,因此那里也會產生潮汐,有人認為地球內部的潮汐是誘發地震的原因之一。
作用總是相對的,有作用力便有反作用力。月球對地球有引潮力,反過來,地球對月球同樣也有引潮力。按理說,地球的質量比月球大80多倍,地球對月球的引潮力應是月球對地球引潮力的20多倍,然而,由于月球上沒有水,所以地球的引潮力無法在月面上“興風作浪”,但對月球的自轉起了制動作用,使月球變成一顆同步自轉的衛星,所以月球總以一面對著我們。而月球也通過與此相同的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轉變慢,使每日時間變長,同時地月之間的距離變大。 潮汐這一大自然奇觀不僅是重要的旅游資源,而且對航海、漁業、鹽業等都有重要的影響,同時潮汐還可以用來發電。
潮汐發電與水力發電的原理相似.即把潮水漲落產生的水位差的勢能轉化為機械能,再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有人計算過,世界海洋潮汐能蘊藏量大約為27億千瓦,如全部轉化成電能,每年發電量大約為1.2萬億度。潮汐能不僅無污染,而且和海浪能、風能、太陽能這些再生能源相比還有其優勢,潮汐能可以不間斷地發電,而海浪能、風能、太陽能在較大程度上受氣候的影響。因此,如何開發和利用潮汐的巨大能量已成為當前許多國家研究的課題。有媒體報道,2003年第一座商用水下潮汐能發電站在挪威并網發電,預計5年內將有10萬人用上這種新能源。
所以說,潮水一般一天之內都有兩次的。一日之內,地球上除南北兩極及個別地區外,各處的潮汐均有兩次漲落,每次周期12小時25分,一日兩次,共24小時50分,所以潮汐漲落的時間每天都要推后50分鐘。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漲落,才使得海水能夠在某處漲潮時,其他地方的不漲的水給予暫時的補充,從而形成潮流,有利于海水環境的交換。漲潮的時候并不是多出來水 而是因為近海海域的海水在引力月球作用下向陸地一波波的運動形成潮汐 使得你在陸地上看潮就好像海水漲起來了一樣。
潮水漲退時間

規則半日潮漲退時間為每12個小時潮水漲退一個周期。
簡易的潮水時間計算方式為:最高潮時間=農歷×0.8,最低潮時間=最高潮時間+/-6。
掌握了規律,記住計算公式應該不是難事,下面就拿幾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此公式:
假設:今天為農歷15,最高潮時間=15×0.8=12,即中午12點和午夜零點;最低潮時間為早上6點和晚上6點。近距離觀察的時間為早上的4點—8點以及下午4點到8點。
另外例如: 1)2000/12/31:農歷日期是初六,因此漲潮時間是6*0.8=4.8,也就是說漲潮時間是早上和晚上4點48分; 2)2001/10/28:農歷日期是十二,因此漲潮時間是12*0.8=9.6,也就是說漲潮時間是早上和晚上9點36分; 3) 2002/1/1,農歷是十八,漲潮時間是(18-15)*0.8=2.4,也就是說漲潮時間是早上和下午2點24分。
還有另外一種算法,就是農歷十五和農歷三十都是12:00的水時,其他時候就都是40分鐘的倍數(以初八為例:三十是12:00,初八就是8*40=320分鐘,就是12:00加上320分鐘,也就是5小時20分鐘,就是5:20和17:20)算法比較煩瑣,不過還是挺準的!夏天水時都會推后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