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
世界氣象日是1960年由世界氣象組織成立的紀念日,時間在每年的3月23日。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確定一個主題,要求各成員國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并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節日簡介
“世界氣象日”又稱“國際氣象日”是世界氣象組織成立的紀念日,時間在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為了紀念世界氣象組織的成立和《國際氣象組織公約》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設立的。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確定一個主題,要求各成員國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并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國際氣象組織原為非官方性國際氣象合作機構,在其各成員國代表簽訂的世界氣象組織公約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改組為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為間的國際氣象合作機構,并與聯合國建立關系。

節日由來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1947年9月—10月,國際氣象組織(IMO)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45國氣象局長會議,決定成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并通過了世界氣象組織公約。公約規定,當第30份批準書提交后的第30天,即為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正式生效之日。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提交了第30份批準書,3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正式生效,標志著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誕生。為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執委會第20屆會議決定,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并從1961年開始,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國的氣象工作者都要圍繞一個由WMO選定的主題進行紀念和慶祝。
開展“世界氣象日”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各國廣大群眾更好地了解世界氣象組織的活動情況以及氣象部門在經濟和國防建設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推動氣象學在航空、航海、水利、農業和人類其他活動方面的應用。
世界氣象組織是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開展氣象業務和氣象科學合作活動的國際機構,總部設在瑞士瓦。世界氣象組織擁有成員151個,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最早的創始國和簽字國之一。世界氣象組織的主要任務包括:促進世界范圍氣象觀測網的建立和推行氣象觀測業務標準化。促進國際間的氣象資料交換和提出觀測、統計資料的統一規格;促進氣象學在航空、航海、水資源、農業以及其它方面的應用;促進水文業務的開展和加強氣象部門與水文部門間的合作;鼓勵氣象學及有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員培訓。
本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氣象組織主要活動集中在以下幾項國際合作計劃;世界天氣監視網計劃;全球大氣研究計劃;人類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計劃;技術合作計劃;教育和訓練計劃以及世界氣候計劃等。
1971年10月,第2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此后,我國陸續加入了聯合國所屬的一些專門機構,其中最早批準加入的專門機構就是世界氣象組織。
全球氣候變暖使世界各地極端天氣引發的自然災害明顯增多,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通過全球綜合觀測,人類可獲得有關天氣、氣候和水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掌握這些信息雖然無法阻止自然災害的發生,但可以做到對災害進行早期預警,提前防范,以及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所造成的影響。
世界氣象日主題
世界氣象日為使慶祝“世界氣象日”的活動更具有實際意義,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為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選定一個宣傳主題,號召世界各成員國以多種方式開展宣傳活動。以提高世界各地的公眾對自己密切相關的氣象問題的重要性的認識。每一個主題都集中反映了人類關注的與氣象有關的問題。主題的選擇主要圍繞氣象工作的內容、主要科研項目以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
2009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為“天氣、氣候和我們呼吸的空氣”,旨在呼吁人們關注氣候變化和空氣質量。聯合國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發布的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認定,人類活動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主因。IPCC還預計,隨著氣候變化加劇,洪水、干旱和其他天氣和氣候極端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將會增加。此外,天氣、氣候和空氣質量還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空氣中的顆粒物和相關污染物會危害人體的呼吸系統和心臟,導致人們患上哮喘、心臟病、肺癌等疾病。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世界氣象組織就率先協調大氣成分的觀測和分析。目前,通過利用地面實地觀測站、遙感站、氣球探空儀、飛機和衛星組成的全球網絡,專業人員可定時采集有關溫室氣體、氣溶膠和臭氧信息以及傳統的氣象和水文參數。掌握這些信息有助于人們對氣象問題的研究,進而做到對災害進行早期預警,提前防范,以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所造成的影響。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雅羅在今年世界氣象日的致辭中強調,由于90%的自然災害與天氣、氣候和水害直接相關,因此,加強氣象工作,防災減災,有利于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
歷年世界氣象日主題如下:
1961年 氣象 1962年 氣象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貢獻
1963年 氣象和交通(特別是在航空中的應用) 1964年 氣象——經濟發展的因素
1965年 國際氣象合作 1966年 世界天氣監測網
1967年 天氣和水 1968年 氣象與農業
1969年 氣象服務的經濟效益 1970年 氣象教育和訓練
1971年 氣象與人類環境 1972年 氣象與人類環境
1973年 國際氣象合作100年 1974年 氣象與旅游
1975年 氣象與電訊 1976年 天氣與糧食
1977年 天氣與水 1978年 未來氣象與研究
1979年 氣象與能源 1980年 人與氣候變遷
1981年 世界天氣監測網 1982年 空間氣象觀測
1983年 氣象觀測員 1984年 氣象增加糧食生產
1985年 氣象與公眾安全 1986年 氣候變遷,干旱和沙漠化
1987年 氣象——國際合作的典范 1988年 氣象與宣傳媒介
1989年 氣象為航空服務 1990年 氣象和水文部門為減少自然災害服務
1991年 地球大氣 1992年 大氣和氣候為穩定發展服務
1993年 氣象與技術轉讓 1994年 觀測天氣與氣候
1995年 公眾與天氣服務 1996年 氣象為體育服務
1997年 天氣與城市水問題 1998年 天氣、海洋與人類活動
1999年 天氣、氣候與健康 2000年 氣象服務五十年
2001年 天氣、氣候和水的志愿者 2002年 降低對天氣和氣候極端的脆弱性
2003年 關注我們未來的氣候 2004年 信息時代的天氣、氣候和水
2005年 天氣、氣候、水和可持續發展 2006年 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
2007年 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 2008年 觀測我們的星球,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2009年 天氣、氣候和我們呼吸的空氣 2010年 致力于人類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2011年 人與氣候 2012年 天氣、氣候和水,為未來增添動力
世界氣象日宣傳口號
1、隆重紀念“3·23”世界氣象日!
2、2010年世界氣象日主題——致力于人類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3、極地氣象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4、加強極地氣象研究,促進對極地生態系統的保護!
5、從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認識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6、加強對氣候和氣候變化的研究,更好地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
7、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8、加強防災預警體系建設,增強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能力。
9、提倡簡樸的生活文化,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10、準確預報天氣與氣候變化,為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11、加強氣候生態資源監測評估與綜合利用!
12、減緩、遏止氣候變化,保護藍天白云綠水青山!
13、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善待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
14、《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4年3月21日正式宣布生效,我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
15、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16、全民行動起來,為人類的現在和未來而保護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