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菌(學名:Listeria monocytogenes),又名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李氏菌,是一種兼性厭氧細菌,為李斯特菌癥的病原體。
李斯特菌
簡介
李斯特菌(學名:Listeria monocytogenes),又名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李氏菌,是一種兼性厭氧細菌,為李斯特菌癥的病原體。它主要以食物為傳染媒介,是最致命的食源性病原體之一,造成二至三成的感染者死亡。李斯特菌在美國每年約引起2500份病例、500人死亡,其中李斯特菌癥是導致死亡的主要病因,其致死率甚至高過沙門氏菌及肉毒桿菌。
李斯特菌是革蘭氏陽性菌,屬厚壁菌門,取名自約瑟夫·李斯特。它在30°C以下的環境中具能動性,但通常不耐超過37°C的高溫;而除了以鞭毛運動之外,李斯特菌也能透過肌動蛋白絲狀物的爆炸性聚合(簡稱爆聚),藉真核細胞進行活動,即所謂的“彗尾”(comet tails)或“肌動蛋白火箭”(actin rockets)。
研究顯示,約一成的人類消化系統內滋長有李斯特菌。然而,獸醫才是碰上以李斯特菌為禍首之臨床病例的大宗,而病例中又以反芻動物感染腦膜腦炎的情況最為顯見。
李斯特菌具有相當的致病性,能經由婦女的陰部感染腹中胎兒、引發腦膜炎,因此懷孕婦女通常不建議食用未經低溫殺菌的軟質奶酪,如:布利奶酪、卡門培爾奶酪、菲達奶酪、克索布蘭可奶酪等。
種類
李斯特菌在環境中無處不在,在絕大多數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類、蛋類、禽類、海產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證實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嚴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腦組織感染,很多國家都已經采取措施來控制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應的標準。目前國際上公認的李斯特菌共有七個菌株:
1、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 (L.monocytohenes)
2、綿羊李斯特菌 (L.iuanuii)
3、英諾克李斯特菌 (L.innocua)
4、威爾斯李斯特菌 (L.welshimeri)
5、西爾李斯特菌 (L.seeligeri)
6、格氏李斯特菌 (L.grayi)
7、默氏李斯特菌 (L.murrayi)
其中單增李斯特菌是唯一能引起人類疾病的。單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種常見的土壤細菌,在土壤中它是一種腐生菌,以死亡的和正在腐爛的有機物為食。它也是某些食物(主要是鮮奶產品)中的一種污染物,能引起嚴重食物中毒。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是一種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它能引起人、畜的李氏特菌病,感染后主要表現為敗血癥、腦膜炎和單核細胞增多。
它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食品中存在的單增李氏菌對人類的安全具有危險,該菌在4℃的環境中仍可生長繁殖,是冷藏食品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關于在一系列不同生長條件下單核增生李斯特菌轉錄組(細胞中的全部mRNA轉錄體)的一項新的研究,搞清了從腐生到致病生活方式的這種轉變的性質。該研究的數據顯示了一個轉錄程序,其復雜程度出乎意料,它涉及50個非編碼RNA,同時還有一系列新的調控RNA,包括幾個長反義RNA。在感染過程中,李斯特菌通過協調的全組轉錄變化成功重塑其轉錄程序,其中某些非編碼RNA優先在小腸或血液中生長的細胞中表達。
特點
1、分布廣:存在于土壤、水域(地表水、污水、廢水)、昆蟲、植物、蔬菜、魚、鳥、野生動物、家禽。
2、生存環境可塑性大:能在2-42℃下生存(也有報道0℃能緩慢生長 )能在冰箱冷藏室內較長時間生長繁殖。
3、適應范圍大:酸性、堿性條件下都適應。
4、帶菌較高的食品有:牛奶和乳制品;肉類(特別是牛肉);蔬菜;沙拉;海產品;冰淇凌等。
流行病學
單增李斯特氏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不易被凍融,能耐受較高的滲透壓,在土壤、地表水、污水、廢水、植物、青儲飼料、爛菜中均有該菌存在,所以動物很容易食入該菌,并通過口腔-糞便的途徑進行傳播。據報道,健康人糞便中單增李氏菌的攜帶率為0.6-16%,有70%的人可短期帶菌,4-8%的水產品、5-10%的奶及其產品、30%以上的肉制品及15%以上的家禽均被該菌污染。人主要通過食入軟奶酪、未充分加熱的雞肉、未再次加熱的熱狗、鮮牛奶、巴氏消毒奶、冰激凌、生牛排、羊排、卷心菜色拉、芹菜、西紅柿、法式餡餅、凍豬舌等而感染,約占85-90%的病例是由被污染的食品引起的。
該菌可通過眼及破損皮膚、粘膜進入體內而造成感染,孕婦感染后通過胎盤或產道感染胎兒或新生兒,棲居于陰道、子宮頸的該菌也引起感染,性接觸也是本病傳播的可能途徑,且有上升趨勢。
致病性
單增李斯特菌進入人體是否得病與菌量和宿主的年齡免疫狀態有關,因為該菌是一種細胞內寄生菌,宿主對它的清除主要靠細胞免疫功能,因此,易感者為新生兒、孕婦、40歲以上的成人,免疫功能缺陷者。
死亡率
雖然單增李斯特菌引起侵襲性疾病的發生率比較低,歐美國家每年的發病率在1/10萬左右,但其死亡率高達20%-30%,因此對健康危害較大。李斯特菌病經病原學確診后,通常用氨芐青霉素或青霉素等治療均有效。
一旦感染,輕則出現發燒、肌肉疼痛、惡心、腹瀉等癥狀,重則出現頭痛、頸部僵硬、身體失衡和痙攣等癥狀。受感染的孕婦可能出現早產、流產和死產,嬰兒健康也可能受影響。
染病和死亡病例可能會在今后幾周增加,因為人們感染這種病菌后一般不會迅速發病。從食用受污染食品至發病的時間間隔一般為4周、甚至更長。
潛伏期
在感染后3-70天出現癥狀,健康成人可出現輕微類似流感癥狀,易感者突然發熱,劇烈頭痛、惡心、嘔吐、腹瀉、敗血癥、腦膜炎、孕婦出現流產。
單增李氏菌的抗原結構與毒力無關,它的致病性與毒力機理如下:
1、寄生物介導的細胞內增生,使它附著及進入腸細胞與巨噬細胞;
2、抗活化的巨噬細胞,單增李氏菌有細菌性過氧化物歧化酶,使它能抗活化巨噬細胞內的過氧物(為殺菌的毒性游離基團)分解;
3、溶血素,即李斯特桿菌溶血素O,可以從培養物上清液中獲得,為SH活化的細胞溶素,有α和β兩種,為毒力因子。
臨床表現
健康成人個體出現輕微類似流感癥狀,新生兒、孕婦、免疫缺陷患者表現為呼吸急促、嘔吐、出血性皮疹、化膿性結膜炎、發熱、抽搐、昏迷、自然流產、腦膜炎、敗血癥直至死亡。
控制
單增李斯特氏菌在一般熱加工處理中能存活,熱處理已殺滅了競爭性細菌群,使單增李斯特氏菌在沒有競爭的環境條件下易于存活,所以在食品加工中,中心溫度必須達到70℃持續2分鐘以上。單增李斯特氏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所以即使產品已經過熱加工處理充分滅活了單增李斯特氏菌,但有可能造成產品的二次污染,因此蒸煮后防止二次污染是極為重要的。由于單增李斯特氏菌在4℃下仍然能生長繁殖,所以未加熱的冰箱食品增加了食物中毒的危險。冰箱食品需加熱后再食用。[2]
歷時疫情
1985年,52人死于食用受這種病菌感染的軟干酪。
1998年,美國21人因食用受這種病菌感染的熱狗等肉類熟食死亡。
1999年底,在美國密歇根州有14人因食用被該菌污染的 “熱狗”和熟肉而死亡,在另外22個州97人患此病,6名婦女流產。
1992-1995年法國出產的奶酪及豬肉中發現李斯特菌。
2001年11月,中國質檢部門多次從美國、加拿大、法國、愛爾蘭、比利時、丹麥等二十多家肉類加工廠進口的豬腰、豬肚、豬耳、小排等三十多批近千噸豬副產品中檢出單增李斯特菌、沙門氏菌等致病菌。
2011年9月22日,美國聯邦衛生部門官員證實,美國爆發的李氏桿菌疫情已經造成8人死亡,另有數十人感染。[3]到9月27日,因為食用遭李斯特菌污染的香瓜,全美已有72人患病,其中13人死亡。這是美國2000年以來最嚴重的食物中毒事件,死亡數字超過3年前的花生中毒事件。當時,700多人因食用受沙門氏菌污染的花生患病,其中9人喪命。
冰箱病
李斯特菌通常在過期速食食品、黃油、凍肉和奶酪上蔓延滋長。美國每年有大約800例李斯特菌染病病例,大多數因為食用上述食品。李斯特菌生命力強,能在低溫環境甚至冰箱中存活。一旦發現家中有受污染的香瓜,應立即扔掉,清理并消毒那些存放它們的區域。
單增李斯特菌在4℃冰箱保存的食品中也能生長繁殖,人們在未經高溫徹底加熱處理的情況下食用,就會出現感染癥狀,因而李斯特菌病又稱為“冰箱病”。
李斯特菌高溫即可滅掉。個人平時及家庭的具體預防措施包括:
1、盡量避免生吃魚肉、牛肉、蔬菜,禁食腐爛變質的食品,生食瓜果應洗凈,冰箱食品的儲存應生熟食分開。
2、冰箱存放的食品食用前應高溫充分加熱,溫度必須達到70℃持續兩分鐘以上。放進冰箱的食品一定要新鮮。
3、孕婦與免疫能力低下的人,應避免食用未經消毒的牛奶、軟奶酪和未經煮熟的蔬菜,食物應徹底煮熟后再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