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神話生物,常見的造型是頭上長角的像白馬的生物。
獨角獸
簡介
獨角獸,神話生物,常見的造型是頭上長角的像白馬的生物。最早的獨角獸出現在希伯來人的《圣經·舊約》中,這種額頭長有一只角的馬叫做“re'em”,最初被譯作“monokeros”,后來才演變成英文中的“unicorn”。
在歐洲大陸的傳說中,獨角獸是純潔的化身,它有時被描繪成雌性,而其角具有解毒的作用。
中世紀的神話傳說中,獨角獸自由地徜徉在山間野外,它們對人類十分友好。故事中,單純善良的獨角獸往往被少女的迷人的體香所誘惑,陷入可怕的圈套,“純潔”的少女野蠻地斬下它那神奇的角,失卻魔力的獨角獸只能聽由獵人無情的宰殺。中世紀歐陸不肖商人往往以其他獸角冒充獨角獸角出售。
公元前398年,古希臘的歷史學家Ctesias在他的書中寫道:“獨角獸生活在印度、南亞次大陸,是一種野驢,身材與馬差不多大小,甚至更大。他們的身體雪白,頭部呈深紅色,有一雙深藍的眼睛,前額正中長出一只角,約有半米長。”這只神秘的角從此流傳了幾個世紀。底部雪白,中間烏黑,頂端鮮紅,獨角獸銳利的角有著奇異的魔力。從角上挫下來的粉末可以解百毒,服下粉末即可抵御疾病、百毒不侵,更能夠起死回生。魔力令人們對這只離奇的角發狂,每個貴族都想擁有獨角獸角做的酒杯,每個獵人都妄想有朝一日獨角獸落入他的陷阱。
現實世界中,我們能發現的,獨角鯨也許是這個神話動物的最近的親緣,不過獨角鯨生活在遙遠的北冰洋的深海而不是山川草原。生活在陸地上的犀牛,前額也有一只尖利的角,可惜相貌差距甚遠。
歷史
東方獨角獸的歷史
獨角獸很少出現在傳說中,也同樣在現在小說中罕有它的蹤跡。但在口頭流傳的故事當中,有很多關于獨角獸的描寫。旅行者的傳奇所孕育的古代文學傳達了獨角獸一些細枝末節的信息,這也同樣影響了現在文學,使得有關獨角獸的想像一直流傳到現代。
也許第一個看到獨角獸并且記錄下來的人是中國皇帝伏曦,他生活在公元前2800年。 他的出名是由于他發明了多種樂器,一夫三妻制以及三個字符所代表顯示未來的銘文。
一天,當伏曦在沉思人生命的有限與對社會的永久貢獻時,他看到一頭奇怪的鹿,這頭鹿站在黃河邊。這個生物和幼小的牛犢一樣大小,但銀色的角從它的額頭正中伸出,它的皮毛五顏六色。當它站在河里,渾濁的河水就變得清澈。當它離開的時候,伏曦看到它的背上和身體兩側有奇怪的花紋。 當它消失在遠方的時候,伏曦沿著它行走留下的痕跡追蹤而去,突然意識到這些痕跡能被用來描述思想和語言。
這樣的獨角獸,或者說叫做麒麟,引出了中國文字的產生。當然,它也使記錄當時的思想流傳后世成為可能。獨角獸隨著伏曦的死亡而消失,直到黃帝的出現。黃帝發明了房屋并締造了最初的城市。當他老年的時候,他在自己的庭院中看到獨角獸。這個動物對他鳴叫,使他極度驚異。他死后,人們相信,他的靈魂騎在麒麟的背上而得到永生。 從那以后,中國的傳說中鮮有獨角獸的出現。而獨角獸的出現也被視為吉祥的象征。前面說是吉祥的象征,同樣的,獨角獸的出現有時也象征著法規的公正,或者壞事的預兆,或者偉人的死亡。
西方獨角獸的歷史
盡管獨角獸從歷史的早期就存在于歐洲,實際上它們在《舊約全書》中被頻繁的提到。作為一種希伯來傳說中的動物,大多數關于它的早期描述看來都來源于阿拉伯王的karkadann(一種動物的名字)。
在Persia,阿拉伯,印度和北非,兇殘的karkadann,與溫和的麒麟不同的是,它是一種人畜都懼怕的動物。 然而,人們為了獲得它的角,偶爾會試圖去捕捉 karkadann.它的角可以用來制成長笛或者被用來制作解毒藥劑。
Cnidus有個名叫Ctesias的藥劑師為Darius二世教廷制作藥劑,那以后,他也曾效命于Persia. 公元前416年,在他離開Cnidus到公元前398年他回到Cnidus,他學習養生之道,也努力保存大量關于生命和歷史的學問。他的其中一件功績,Indica(這是啥不懂),曾經被作為殘破的摘要碎片而被保存下來,后來的副本流傳了5個世紀之久。
Induce的第25章中,Ketosis描述了獨角獸:在印度的森林中,(獨角獸)的體型和體型較大的馬一樣,或者比馬大一些。他們的身體是白色的,頭是深紅色,眼鏡是深藍色。 它們的角從額頭正中伸出,大約一英尺半長。
獨角獸的角磨制成的粉末可以作為抵御致死麻醉藥的解毒劑。角的根部,眉上兩手寬的額頭是純白色。角上端很尖銳,是鮮紅色,中間呈黑色。 用獨角獸的角制成容器喝酒的人說,這能夠治愈疾病(癲癇)。實際上,飲用獨角獸角杯而免于中毒的人,是因為他們還飲用葡萄酒,水,或其他液體稀釋了毒藥而免于死亡。
不論是馴化的還是野生的獨角獸,實際上,所有的硬蹄動物都沒有踝骨,它們的肝臟也不分泌膽汁。獨角獸卻有踝骨和膽汁。如同一頭普通的公牛,但卻是遍體朱紅。
這種動物動作敏捷有力,以至于沒有哪種動物,甚至是馬,能夠追上它。在印度,Rishi時期,只有一個農家孩子第一次獲得了一些關于獨角獸的第一手資料。Vibhandaka,這個農家男孩,幫家里照管田地。一天,在一個宗教儀式上,他遇到了來訪的一位賢者。這個人給了改變他一生的機會。一年后,當賢者再來到這個村莊的時候,Vibhandaka的生活改變了。他告訴父母他的決定,接著和賢者一起永遠的離開了家。 很多年,他的生活一成不變,他作為賢者的隨從深入ashram森林直到賢者死亡。Vibhandaka埋葬了他,離開ashram.他流浪了很長的距離,最后找到了一個被廢棄的洞穴。盡管這個洞穴被廢棄了,一些野生動物為了避雨常來這個洞穴。他和一頭獨角獸成了朋友,獨角獸總是陪在他的身邊。
亞歷山大(Alexander)的父親菲力普(Philip),曾經捕獲到一只長了一只角的動物。但不論是菲力普還是其他貴族,沒有人能夠騎上它,獨角獸總是很快把他們甩下來。亞歷山大飼養它,并且給它起名Bucephalus.他馴服它并騎它去戰斗,以此證明他的勇敢。如何活著捉到一頭如此危險的野獸是一個有趣的問題。Aelian(公元三世紀一個羅馬作家)的觀點是,只有最年輕的cartazons(不知道這詞的意思)才能夠捕捉它,因為最強壯的成年人也很難使它屈服。karkadann的傳說影響了作家們對獨角獸的描寫。
因此,Seville的Isidore在公元600年寫道:獨角獸是殘忍的野獸,經常與大象爭斗。他還注意到,用少女能夠誘使獨角獸上當而被捕捉。獨角獸會把它的腦袋靠在少女的裙擺上入睡,因此很容易被獵人捕捉到。
住所
這么多年以來,獨角獸們一直過著相當安逸的生活,因為他們以生長在歐洲森林中的各種樹葉和草為食。在春天和夏天花草綻放的時節,他們會小心的避開吃掉綻放中的美麗花朵,也許這是因為他們不愿意破壞掉美麗的東西,也或許是因為花兒們不久又會長出漿果來款待自己。他們尤其喜歡吃各種像野草莓、海棠果和山櫻桃之類的漿果。有時他們也會用角去頂撞載滿果實的枝條,或借助后腿的力量夠到想要的水果。
臨近秋末,樹上的果實已經被吃光的時候,通常獨角獸們會儲存大量的脂肪以忍受冬季寒冷的天氣和缺少食物的那幾個月。與鹿不同的是,至少鹿兒在秋末的發情期過后也會群居過冬,而獨角獸則會繼續他們孤獨的旅程。過冬時,他們會躲進森林的深處,那里的雪并不會積的很厚,他們就可以用蹄或角撥開積雪吃下面的余草。這段時期內,他們必須時刻警惕狼之類的食肉動物,因為土狼們能夠在50英尺的距離內很快的捕到獵物。可是,一般除非獨角獸受到圍剿,不然他們也能夠靠自己鋒利的犄角和蹄子把土狼們逼上絕路。
這種有一只角的野獸出沒于喜馬拉雅(Himalayas)的雪山,從而形成了一些古老的傳統。因此,很多人認為西藏是獨角獸傳說的源頭,盡管在歷史上曾經有一度被稱作月亮山,Abyssinia的最高點,榮耀之地。傳統繼續的延續下來。所以,有4尊黃銅的獨角獸雕塑仍存在于Abyssinian王的宮殿中就不是什么令人驚奇的事了。
獨角獸雖然是神化中的精靈,但是它的風格依然是和平、純潔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