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經濟艙的座位非常狹小,很容易造成血栓,而引發呼吸困難,此現象稱之為“經濟艙癥候群”。而肥胖與老年乘客都是此疾病的高危險群,出國旅游搭機時,應該應多多喝水,隨時在機道上多走動,甚至在不影響其他乘客的情形之下,做做體操,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避免“經濟艙癥候群”的發生機率。
經濟艙癥候群
經濟艙癥候群 - 概念
“經濟艙癥候群”概念由Symington及Stack于1977年提出,1988年Cruickshank等運用于病人身上。其原因是旅行者長時間坐著不動,腿部深處的靜脈容易形成血塊而引起深層靜脈血栓,這種靜脈血栓會在病人突然起立或走路時順著血流跑到肺部,而堵住肺的血管引起肺栓塞。
最初,深層靜脈血栓因為常常發生在飛機經濟艙級的旅客身上,而被冠以“經濟艙癥候群”之名。一般人以為只會發生在飛機乘客身上的“經濟艙癥候群”,同樣會發生在搭火車或乘坐長途轎車的乘客身上,當車程長達4小時以上,就容易出現深層靜脈血栓,故也被提倡改名為“旅行者血栓癥”。
經濟艙癥候群 - 危害
而經濟艙因為座位狹小,發生這個問題的比率也相對比較高,再加上飛行期間,不斷吸入重新過濾的干燥空氣,而使得血液變得濃稠,因此比較容易產生血栓塞,嚴重者會引起呼吸困難,甚至是造成中風或死亡。
除了乘坐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的乘客外,久坐族也是高危患者,2012年4月5日,臺灣一位體重上百公斤的陳姓機械工到網吧上網看小說,連看1天1夜,店員說他22小時幾乎維持相同姿勢,凌晨狀似仰睡猝死。檢察官和法醫相驗,分析體胖和熬夜是猝死主因。久坐族長期缺乏活動,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血液稠度增加出現血栓,漸擴至心肺猝死,也就是俗稱“經濟艙癥候群”,尤其是過胖者為高危險群。
經濟艙癥候群 - 提醒注意
“經濟艙癥候群”需注意的危險因子
1、“低度危險因子”,包括40歲以上、糖尿病、高血脂癥、肥胖、3日內接受手術如內視鏡、皮膚科、眼科手術。
2、“中度危險因子”有下肢靜脈瘤、口服避孕藥、產后;
3、“高度危險因子”包括急性肺動脈栓塞的病史或家族史、先天性血栓形成體質。
群體
1、過去有血栓病史的人;
2、凝血功能異常的病人;
3、下肢血管內壁曾經受傷的病人;
4、孕婦或剛生產后,長期服用口服避孕藥的人;
5、最近接受足部手術或是足部骨折的病人;
6、有糖尿病、高脂血癥、動脈硬化的病人;
7、肥胖者;
8、吸煙者。
經濟艙癥候群 - 預防
一、是“水份補充”,尤其長處于空調環境中,首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努力補充水份,每小時最好補充200CC的水,避免酒精及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咖啡因利尿),偶爾來1杯運動飲料根據研究報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同時透過補充水份的行為改變坐姿。
二、是“腳的運動”,1小時要做3到5分鐘的腳部運動包括腳尖、腳指及膝蓋運動。
三、登上交通工具后切勿只顧坐著和睡覺;自行開車時應2—3小時下車活動筋骨,搭機時則定時起身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