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蠢游戲,指一種操作簡單重復,極易上手,適合各類人群的電子游戲。愚蠢游戲的源頭是20世紀80年代風靡一時的《俄羅斯方塊》。這些游戲制作成本低,它們沒有文化或故事背景,也沒有專門的設備和場地以及游戲說明。
愚蠢游戲
愚蠢游戲 - 誕生
20世紀80年代末期,日本游戲巨頭任天堂推出了一款名為GameBoy的新產品。這是一款靠電池驅動,手持式的塑料塊狀的游戲機。
GameBoy上只有一款游戲:《俄羅斯方塊》。這款游戲非常簡單但很容易讓人上癮。《俄羅斯方塊》的圖形足夠簡單,正好搭配GameBoy的小灰度屏幕;方塊移動緩慢不會引起屏幕拖影;動作重復、沒有故事性,隨時隨刻都可以上手。
自從日本游戲開發商任天堂(Nintendo)設計的GameBoy掌機與俄羅斯方塊(Tetris)的結合,就開啟了人類“愚蠢游戲”的先河。
愚蠢游戲 - 興起
21世紀,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俄羅斯方塊》和它的后代們( 《憤怒的小鳥》、 《寶石迷陣》、《水果忍者》等)已經占領了人們的口袋和大腦,并改變了視頻游戲工業的整體經濟模式。
2007年iPhone問世。游戲開發變得更容易,通過AppStore分銷游戲也變得更容易。這對游戲設計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游戲機時代,大多數游戲被設計出來在固定的一臺設備上運行:電視機或臺式電腦。因此開發出的游戲都有深遠的故事背景,可以讓人們舒服的坐在沙發或地毯上好好鉆研。
而智能手機游戲建立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模式上。iPhone屏幕只有撲克牌大小,它沒有游戲控制手柄,但直接用拇指操控顯的更直觀。它催生了完全不同類型的游戲:類似《俄羅斯方塊》那樣的游戲,可以隨時隨地的玩,沒有游戲說明,各個年齡各個層次的人都可以玩。可以說這些都是純粹的游戲:可以讓我們直接進入游戲樂趣的核心,而不會被敘事所打擾。《憤怒的小鳥》創作者喜歡將他們的游戲和《超級馬里奧兄弟》作對比。但《超級馬里奧兄弟》的第一關要花1分半鐘完成,《憤怒的小鳥》第1關只要10秒鐘。
愚蠢游戲 - 看法
有游戲專家指出,游戲的發展趨勢反映了人們所創造的社會現實。
比如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人們喜歡扮演大亨。《大富翁》(Monopoly)就是一款完美反映20世紀30年代的游戲:它允許處于大蕭條時代的任何人,在游戲中都能像企業界大佬那樣一擲千金。20世紀50年代冷戰期間,冒險游戲盛行。游戲《戰國風云》(Risk)誕生于上世紀50年代,是對冷戰權利政治的絕妙表達。20世紀60年代性革命高潮時,“扭扭樂”(Twister)開始出現。這些游戲就像鴉片那樣,讓人極度上癮而欲罷不能,浪費時間,導致社會關系破裂等。
有人將愚蠢游戲的擴張看成是一件好事。事實上,他們認為這類游戲是對所有人類問題的答案。在簡•麥格尼格爾的著作《打破現狀》中,她認為游戲可能是人類能承受的最好、最健康、最多產的活動:一扇進入我們理想心理世界的大門。麥格尼格爾辯稱,游戲并不是逃離現實,它們是參與一項事物的最佳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