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老齡化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對增多,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二是指社會人口結構呈現老年狀態,進入老齡化社會。
老齡化
老齡化 - 概述
人口老齡化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過程。
在人口科學中,當老年人口在人口中的比例增大時,稱之為人口老齡化。人口老齡化一詞,來源于英語Ageing of Population,有人譯為人口老化,不過經過多年的使用,大多數人認為用人口老齡化比用人口老化更能表達本意,因為用人口老齡化把“年齡”突出出來,說明人口老齡化有“增齡”的本意,而且用老齡化符合國際上的用語;而用人口老化有可能引起誤解,誤為“衰老”,因為人口老齡化不等于人口衰老。由于約定俗成,中國大多數人都使用人口老齡化,相應的中國普遍使用老齡問題、老齡委員會、老齡工作和老齡事業等詞。
從最嚴格的科學定義來說,人口老齡化作為人口統計學的一個概念,是指總人口中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的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過程,它強調人群的老化,而不是個體的老化。個體的老化是單向的,不可逆轉的,而人口老齡化則是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相對比例的變化,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逆轉。通常(不是指人口統計學專業研究)人們對人口老齡化或老齡化的理解常常隱含著指老年人規模增大、增長速度加快、老年人口在全部人口中比例增加,因為在一般的人口發展過程中,三者常常是同時出現的,相悖的情況是極其罕見的。
老齡化 - 主要問題
老年學研究中許多問題大多是涉及個體的老齡化,特別是涉及健康和心理方面的問題大多同個體有關。在理論和實際中所指的老齡問題,它指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各種問題,其中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有經濟社會問題,也有老年人群體特有的問題。
老齡工作是指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各項工作,首先是指滿足老年群體需要的各項工作,這是大量的、非常具體的、立竿見影的工作。但僅僅囿于老年人的工作,就會忽視老齡問題的宏觀方面,那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把人口老齡化可能帶來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負面影響防患于未然,而且大量老齡工作需要在老年人群體進入老年期以前就做好準備,諸如養老基金的籌措,中青年健康進入老年期的衛生保健體制,老年設施的基本建設等等。這類老齡工作著眼于人口老齡化,也涉及其他人口,因而老齡工作絕不等于老年人工作,常常要涉及全部人口,或者說要涉及老年人以外的其他年齡人群。老齡事業常常是指老齡工作中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意義的工作,需要長期的規劃和不斷完善的工作,如老年養老體系、老年醫療保障體系、老齡政策法律體系和老齡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等等。
老齡化 - 衡量指標
1、老年人口比例,也稱老年系數
指60歲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按照美國人口普查局1971年出版的《人口學方法與資料》提出的劃分標準,65歲為老年人口的年齡起點,當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5%以下的人口為年輕型人口,10%以上的人口是老年型人口,介于兩者之間的是成年型人口。在實際使用中,最為廣泛使用的指標是聯合國的劃分方法,以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為老年型人口,在發展中國家中,多采用60歲為老年人口的年齡起點,當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在10%以上為老年型人口。
2、人口年齡中位數
將總人口按年齡排列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部分的年齡,一半人口在年齡中位數以上,一半人口在年齡中位數以下,所以,年齡中位數的上升或下降可以清楚地反映總人口中年齡較長的人口所占比例的變動情況,它是度量人口年齡結構的常用指標,也是度量人口老齡化的基本指標之一,如果人口年齡中位數提高了,則人口一般出現老齡化,如果降低了,則一般為人口年輕化。按照《人口學方法與資料》的劃分方法,年齡中位數低于20歲為年輕型人口,在30歲以上是老年型人口,介于兩者之間是成年型人口。
3、老少比
是老年人口與少兒人口數之比,在以60歲為老年人口年齡起點的情況下,老少比等于60歲及以上人口數,除以0-14歲少兒人口數的百分比,老少比低于15%的人口為年輕型人口,高于30%的人口為老年型人口,介于兩者之間的是成年型人口。 此外,年齡中位數增加,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少比增長等都是表示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指標。
老齡化 - 中國老齡化主要特點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 從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這一階段,中國將平均每年新增596萬老年人口,年均增長速度達到3.28%,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老齡化水平將達到17.17%,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3067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
第二階段 從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齡化階段。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進入老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開始加速增長,平均每年增加620萬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數量將增加到2.7億,與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相等。到2050年,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其中,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9448萬,占老年人口的21.78%。
第三階段 從2051年到2100年是穩定的重度老齡化階段。2051年,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峰值4.37億,約為少兒人口數量的2倍。這一階段,老年人口規模將穩定在3—4億,老齡化水平基本穩定在31%左右,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占老年總人口的比重將保持在25%—30%,進入一個高度老齡化的平臺期。
主要特點
1、人口老齡化提前達到高峰。
20世紀后期,為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由于21世紀前半葉人口壓力仍然沉重,還要繼續堅持計劃生育的國策,其結果將不可避免地使中國提早達到人口老齡化高峰。
2、在社會經濟不太發達狀態下進入人口老齡化。
先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一些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20000美元以上,呈現出“先富后老”,這為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奠定了經濟基礎。而中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約為1000美元,呈現出“未富先老”,由于經濟實力還不強,無疑增加了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難度。
3、在多重壓力下渡過人口老齡化階段。
21世紀前半葉,中國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改革和發展的任務繁重,經濟和社會要可持續發展,社會要保持穩定,各種矛盾錯綜復雜,使得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發達國家和人口少的國家更為艱巨。
社會影響
人口老齡化必將帶來一些新的矛盾和壓力,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在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社會保障制度方面,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的壓力巨大;在建立滿足龐大老年人群需求的為老社會服務體系方面,加快社會資源合理配置,增加為老服務設施,健全為老服務網絡的壓力巨大;在處理代際關系方面,解決龐大老年人群和勞動年齡人群利益沖突的壓力巨大;在協調城鄉和諧發展方面,解決農村老齡問題,特別是中西部落后和老少邊窮地區老齡問題的壓力巨大。同時,中國政府和社會還必須付出巨大成本來調整消費結構、產業結構、社會管理體制等,以適應人口年齡結構的巨大變化。
中國企業不可能一直依賴低廉勞動力和低成本拓展市場,而必須及早升級產業,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以形成新的企業競爭力。中國政府公布了一系列措施,表明了加速經濟結構轉型的決心,由粗放型生產社會轉變成高增值消費型社會,提高最低工資就是朝消費型經濟走出的重要一步。物品因工資和需求上升導致供不應求,形成預期物價和產值同時上升,通脹升溫不可避免。在“老齡化”和“通脹”的背景下,醫藥和消費品板塊值得重點關注。
應對措施
中國政府高度關注老齡化問題,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障老年人能夠享受到應有的各種權益。在養老保險方面,快速推進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制度實施,同時,在全國推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為農業人口提供社會化的養老保險,今年將繼續擴大試點的范圍。
以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為目標,加快推進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中國已有28個省份建立省級統籌制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會同有關部門也頒布了《農民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辦法》和《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
中國積極倡導形成政府主導,市場化、社會化、多層次的老齡產業和老齡服務業的發展模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參與、共同發展,逐步形成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力量興辦,企業或機構按市場化的要求自主管理的體制和運行機制。
為了切實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發展老齡事業,政府制定養老保險法、醫療保險法、社會救濟法、家庭贍養法、社會服務法、老人住宅法和老年人福利法等專項涉老法律、法規。提高退休年齡,以降低老年人口贍養率、減輕養老金發放壓力的思路,最近也被一些人提出。
老齡化 - 全球老齡化帶來的問題
人口老齡化對我們的影響會更為深遠,因為這是一種全球趨勢。當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7%上升到14%,就標志著從“老齡化社會”過渡到了“老齡社會”。完成這一過程,法國用了100多年,而巴西、中國、日本、智利等國只用25年左右。據聯合國人口基金預測,從2012年起的未來5年間,65歲及以上人數將在人類歷史上首次超過5歲以下兒童人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變化將尤其顯著。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字顯示,自1980年以來,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已經翻倍;到2050年,8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將近3.95億人。
全球人口的老齡化,帶來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使得全球都面臨“用工荒”的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