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亞琴冰川(Siachen Glacier),處于喀喇昆侖山脈南端,約北緯35.5度、東經77.0度,位于巴控克什米爾、印控克什米爾和中國新疆之間,這一地區也是印度次大陸北部與中國的分水嶺。冰川長約72公里,面積約3000余平方公里,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30-50度之間。
錫亞琴冰川
錫亞琴冰川 - 簡介
錫亞琴冰川地處喜馬拉雅山、喀喇昆侖山和興都庫什山交匯處,在巴控克什米爾、印控克什米爾和中國之間。
冰川長約72公里,面積約300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486米,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30-50度之間。
地形上呈南北走向,西面為薩爾托洛山脈(Saltoro),東面為喀喇昆侖山主脈。
薩爾托洛山脈北端延伸至中國境內與喀喇昆侖山錫亞康戈里峰(Sia Kangri peak)相連。
薩爾托洛山脈的山峰高度處在5450至7720米之間,自北向南山口高度5589米到5450米;這一地區冬季平均降雪量10.5米,氣溫最低達零下50攝氏度。
錫亞琴冰川 - 戰略意義
錫亞琴冰川是克什米爾的地理中樞,對于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東側是印控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地區,而拉達克地區與中國新疆的阿克賽欽接壤,是通往中國南疆腹地的橋頭堡;
南側是克什米爾谷地和查謨地區,其中克什米爾谷地是印控克什米爾主要的農作物產地;
西側是巴控克什米爾的北部地區,流經巴基斯坦北部的重要河流——印度河貫穿其間;
北部是喀喇昆侖山脈,穿越其中的通道曾是古代的絲綢之路,也是連接中巴的戰略要道。
從地形上看,錫亞琴冰川背靠喀喇昆侖山脈,是克什米爾中部海拔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印巴實際控制線上的制高點,其北側的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
站在冰川頂部,可以俯瞰克什米爾的大部分地區。控制錫亞琴冰川,就意味著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優勢,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權。
錫亞琴冰川 - 領土爭議
錫亞琴冰川地區為印巴沖突地區,印巴爭執的焦點是對“實際地面位置線”的理解。
印度控制了錫亞琴主要關口和三分之二的土地,認為應維持現狀,而巴方認為“實際線”應從停火線向東延伸至喀拉昆侖山口。雙方立場迥異的根本原因在于錫亞琴的軍事形勢關系到克什米爾全局。
目前錫亞琴冰川同時被印度和巴基斯坦所控制,印度控制了其中大部分地區,而巴基斯坦則控制了其中較低的山峰。占據山頂的印軍只能依靠直升飛機和雪地車輛供應輜重和給養。錫亞琴冰川讓印軍每年花費4.38億美元,而巴基斯坦則每年花費1.82億美元。
雙方在錫亞琴冰川的駐防力量,印軍約5500人,巴軍近2500人。 也有報道稱印度駐軍7000名,巴基斯坦駐軍4000名。
由于錫亞琴冰川空氣稀薄、海拔過高,不適于人類居住,給養裝備運輸困難,因此,雙方每年都有許多士兵因凍餓而死,非戰斗減員不斷增加。
錫亞琴冰川 - 沖突史
自1947年印巴克什米爾爭端爆發后,錫亞琴冰川始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對峙陣地,雙方均在這里設有重兵,并多次發生血戰。
1949年,印巴兩國簽署了《卡拉奇協定》,就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達成一致。這條后來被稱為“實際控制線”的停火線,將存在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分為印控、巴控兩個部分,但卻只劃到錫亞琴冰川南端,而《卡拉奇協定》中僅模糊地提到停火線將繼續“向北直到冰川”。作為印巴第三次戰爭結果的《西姆拉條約》也未明確劃定錫亞琴冰川界線。
1962年中國和巴基斯坦劃分邊界時確定兩國邊界延伸到錫亞琴冰川東北的喀喇昆侖山后,當時印度政府未表示異議。
從1981年開始,印巴雙方分別派出巡邏隊抵達錫亞琴冰川地區進行偵察和適應性訓練,同時到歐洲國家采購高海拔作戰的專用設備,為部隊長期駐守進行物質準備。
1983年,印度軍隊偷偷開進了錫亞琴冰川地區,開始在此設立據點。
1984年,印軍又發動了梅夫道戰役,搶占了冰川的兩個山口——具有戰略意義的錫亞拉山口和比拉方德山口,基本上控制該地區,而巴基斯坦只控制了南邊的哥央拉山口。在1984年的戰爭中,雙方各有2個師參戰,大約有1萬名士兵死亡。
1984-2003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數次交火。2003年11月,雙方實現停火。
自印巴2004年啟動全面對話進程后,巴方一直要求印度減少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駐軍。目前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錫亞琴冰川為印軍14團防區之一。印巴雙方仍在對峙。
2011年5月31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談判代表在新德里進行有關錫亞琴冰川問題的談判。雙方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兩國將再次在伊斯蘭堡繼續有關的談判,以尋求結束兩國軍隊在錫亞琴冰川地區的對峙。
錫亞琴冰川 - 旅游開發
2007年9月,印度政府宣布在印度與中國、印度與尼泊爾之間邊界和與巴控克什米爾交界處的各個世界級高峰附近開辟200條旅游探險線路,包括4條在錫亞琴冰川的旅游項目,并將其納入國家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