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貽弓,1938年12月1日生于重慶,浙江杭州人。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79年開始獨立執(zhí)導影片, 《巴山夜雨是他的成名作》,《城南舊事》是他的代表作。
吳貽弓
拍攝于1983年的《城南舊事》創(chuàng)造了不少當年的紀錄。7日下午,作為“中國導演協(xié)會年度表彰大會”的活動之一,該片在中華世紀壇舉行了放映。影片導演吳貽弓在映后,看著一群80后、90后的年輕孩子,導演解密了《城南舊事》背后的故事。當年的奇跡,讓在場的年輕孩子們掌聲不斷。
我的電影是慢熱型的
吳貽弓稱自己的得意之作《城南舊事》是部慢熱型的影片:“它不像現(xiàn)在的商業(yè)大片,紅火那么一會兒。現(xiàn)在已經(jīng)快30年了,我們還保持著每年播出3次的紀錄。當然,不是在電影院里播出,是中央臺每年都會播三次。”看到臺下的年輕觀眾都很喜歡這部影片,吳導很高興,而這也應證了影片的“慢熱”是有持久性的。
其實,昨日下午放映的是影片的DVD,在大銀幕上,很多效果差強人意。主持人解釋:“《城南舊事》只有膠片拷貝,但是現(xiàn)在的影院都是數(shù)字拷貝。我們雖然有一個廳特地安置了拷貝機,但只能坐40個觀眾。今天觀眾這么多,我們又臨時調(diào)不到數(shù)字拷貝,只能放DVD了,在此我向觀眾和吳導道歉。”
當然,這樣的尷尬,對于經(jīng)典老片來說普遍存在。吳導表示:“上影廠確實在著手對這些老電影做一些保護。對《城南舊事》也會做一些技術(shù)上的還原。但影片節(jié)奏肯定不會變,還得保留哪個年代的烙印。”
當年的上影人很牛的
吳貽弓介紹,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上影廠拍一部影片平均的資金是29萬。但這部《城南舊事》花了57萬,當時自己的壓力也很大,不過影片最后拷貝發(fā)行回收了110萬,還是賺錢了。
提到片中英子的人選,吳導現(xiàn)在還認為選到英子是自己的運氣:“當時她是去我們廠的另一部電影試鏡,那個電影需要一個班級的學生,她只是其中一個。我就站在一邊,看這些來試鏡的孩子們,一眼就相中了她。”當然,現(xiàn)在的英子已經(jīng)40歲了,在日本一家語言學校教中文。
影片《城南舊事》改編自小說,有觀眾問吳導這樣的改編難處在哪?吳導說:“小說和電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小說有巨大的想象空間,就是每個人看了小說,心中的英子都不一樣。但是電影有強迫性,強迫讓你接受,英子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改編的難處。但小說又為電影提供了很好的故事基礎,語言基礎,這又是改編的優(yōu)勢。”
影片中,大量北京老城的景象,其實都來自上影廠美工們的巧手。吳貽弓笑著說:“當年我們來北京,其實已經(jīng)拍不到有老城感覺的街道,胡同了。影片中除了西山紅葉,英子家的小院子是真實的之外,其他都是我們實景搭的。當然,英子家的院子,在我們拍完了之后,也拆了。”吳貽弓特別驕傲地說:“那些胡同,街道包括影片中的那塊草地,都是我們上影廠的美工們實景搭出來的。當時的上影人真的很牛!”
吳貽弓 - 簡介
吳貽弓(1938— ) 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1979年開始獨立執(zhí)導影片, 《巴山夜雨》是他的成名作。《城南舊事》是他的代表作。這兩部影片及后來導演的《姐姐》,形成了他特有的散文風格:蘊藉、清新、婉約、淡雅。
吳貽弓 - 基本資料
吳貽弓以新穎、獨特的視角,簡潔、凝煉、含蓄的電影語言,精心營造了詩化的境界,以
吳貽弓 - 基本資料
景托情,情景交融,細膩地剖析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刻劃出人物的生動性格。他導演的影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飽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除上述影片外,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他還導演了《少爺?shù)哪ルy》 、《流亡大學》、《月隨
人歸》、《闕里人家》等,其創(chuàng)作題材、樣式、風格又有新的拓展。中國電影導演。1938年12月1日生于浙江杭州。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歷任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導演助理、上海電影制片廠副導演、導演、廠長,上海市電影總公司總經(jīng)理、上海市電影局局長。1980年導演影片《巴山夜雨》,1981年獲首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優(yōu)秀影片獎。本人獲文化部1979年度青年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后導演影片《城南舊事》,198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故事片金鷹獎;1984年獲第十四屆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思想獎。后又導演影片《姐姐》、《流亡大學》、《少爺?shù)哪ルy》。1992年導演的影片《闕里人家》,于1993年獲廣播電影電視部優(yōu)秀故事片獎及最佳導演獎。
吳貽弓 - 職業(yè)生涯
吳貽弓,男,漢族,1938年12月1日生于重慶,浙江杭州人。大學文化。
1960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任上海海燕制片廠導演助理。
1977年后,任上海電影制片廠副導演、導演。導演的影片《巴山夜雨》獲1981年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文化部1980年優(yōu)秀影片獎
1983年4月當選為上海第六屆政協(xié)委員。
1984年任上海電影局副局長,兼任全國影協(xié)副主任、上海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城南舊事》獲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故事片金鷹獎、1984年14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思想獎
1985年3月任上海電影總公司總經(jīng)理。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87年任上海電影局局長兼上海電影制片廠廠長。
1989年1月后,任上海電影局局長、中共上海市委委員、上海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shù)總監(jiān)。
《闕里人家》獲1992年,廣電部優(yōu)秀影片獎最佳導演獎。
第六屆中國文學藝術(shù)聯(lián)合會副主席,文藝一級導演。中共第十屆、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
吳貽弓 - 參與制作過的電影
大捷 (1995) .... 編劇
海之魂 (1997) .... 導演
海之魂 (0) .... 導演
海之魂 (1997) .... 編劇
海之魂 (0) .... 編劇
姐姐 (1984) .... 導演
流亡大學 (1985) .... 導演
闕里人家 (1992) .... 導演
巴山夜雨 (1980) .... 導演
我們的小花貓 (1980) .... 導演
我們的小花貓 (1980) .... 編劇
月隨人歸 (1990) .... 導演
月隨人歸 (1990) .... 編劇
大木匠 (1957) .... 導演
大木匠 (1957) .... 編劇
城南舊事 (1982) .... 導演
悲情槍手 (1994) .... 出品人
超霸女郎 (1994) .... 出品人
跟我走一回 (1994) .... 出品人
九品芝麻官 (1994) .... 出品人
湮沒的青春 (1994) .... 出品人
百變神偷 (1989) .... 監(jiān)制
醉拳Ⅲ (1994) .... 出品人
于無聲處 (1979) .... 副導演
兄妹探寶 (1963) .... 導演助理
李雙雙 (1962) .... 導演助理
最后的貴族 (1989) .... 監(jiān)制
我愛賊阿爸 (1989) .... 監(jiān)制
吳貽弓 - 獲獎情況
獲獎情況及作品:
《巴山夜雨》文化部優(yōu)秀影片獎第一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編劇獎(葉楠)、最佳女主角獎(張瑜)、最佳男女配角集體獎(石靈、歐陽儒秋、茅為惠、林彬、仲星火、盧青)、最佳音樂獎(高田)
第二屆“文匯電影獎”最佳故事片獎及最佳導演獎(吳永剛、吳貽弓)、最佳女主角獎(張瑜)、最佳女配角獎(歐陽儒秋)
《城南舊事》第三屆“金雞獎”最佳導演獎(吳貽弓)、最佳女配角獎(鄭振瑤)、最佳音樂獎(呂其明)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獎(鄭振瑤)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金鷹獎
第十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思想獎
第十四屆季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榮譽金牌
第四屆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
第十屆基多城國際電影節(jié)二等獎(赤道獎)
新時期十年電影獎最佳故事片獎
上海影評人獎“十大名片獎”
《闕里人家》首屆長春電影節(jié)銀鹿杯獎首屆山東龍山杯優(yōu)秀影片獎1992年廣電部優(yōu)秀故事片獎及最佳導演獎(吳貽弓)、最佳男演員獎(朱旭)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電影作品提名
第十二屆“金雞獎”最佳錄音獎(詹新)
第二屆上海農(nóng)民電影節(jié)金穗獎‘92年《當代電影》國產(chǎn)十佳影片獎最佳影片獎
第三屆寶鋼高雅藝術(shù)獎優(yōu)秀故事片獎
第三屆全國影視節(jié)目聲音學會獎一等獎
吳貽弓 - 《城南舊事》
編劇: 林海音 (Haiyin Lin) / 伊明 (Ming Yi (I)) 導演: 吳貽弓 (Yigong Wu)
主演: 沈潔 / 張豐毅 / 張閩 / 鄭振瑤 上映年度: 1983
制片國家/地區(qū): 中國 語言: 北京話
又名: My Memories of Old Beijing
故事梗概
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經(jīng)常癡立在胡同口尋找女兒的"瘋"女人秀貞,是英子結(jié)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后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fā)現(xiàn)她脖頸后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后,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jié)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后英子一家遷居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fā)現(xiàn),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英子九歲那年,她的奶媽宋媽的丈夫馮大明來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媽的兒子兩年前掉進河里淹死,女兒也被丈夫賣給別人,心里十分傷心,不明白宋媽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來伺候別人。后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1982年,吳貽弓導演了表現(xiàn)中國20年代社會生活的影片《城南舊事》,在此片中,吳貽弓再一次顯示了他那精巧、細膩的藝術(shù)構(gòu)思和創(chuàng)作風格,影片意境深邃,韻味雋永,動人心弦,發(fā)人深思,該片于1983年獲得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故事片獎金鷹獎,1984年第十四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思想獎。
吳貽弓 - 評論
他導演的影片,能夠和諧地運用電影藝術(shù)語言
,深入細膩地刻畫人物的思想情感,塑造了富有特色的人物,影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真實的歷史感,飽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具有獨特的創(chuàng)作構(gòu)思和抒情詩般的藝術(shù)風格和精巧、細膩的藝術(shù)構(gòu)思。《巴山夜雨》(合作)1981年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城南舊事》獲1983年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第二屆菲律賓馬尼拉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故事片金鷹獎和1984年第十四屆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思想獎。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他還導演了《少爺?shù)哪ルy》 、《流亡大學》、《月隨人歸》、《闕里人家》等,其中《闕里人家》又一次讓吳貽弓獲得了最佳導演獎(1992年廣電部優(yōu)秀影片獎最佳導演獎)。
作為第四代導演的領(lǐng)軍人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在電影中注入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他的作品重視個人情感主義歷史和現(xiàn)代道德話語呈現(xiàn),鮮明地凸顯了自覺創(chuàng)新意識,成功地將傳統(tǒng)美學和現(xiàn)代電影語言實現(xiàn)了完美結(jié)合,形成了富有個性的藝術(shù)風格。
同時,吳貽弓又是一位電影事業(yè)家,在他的艱苦努力下,創(chuàng)辦了如今已然成為A級國際電影節(jié)的“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完成了幾代中國電影人的夢想。他先后擔任了上海電業(yè)局局長、上海電影總公司總經(jīng)理、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主席、上海市文聯(lián)主席、上海電影家協(xié)會主席等職務.